返回第111章 右翼扫过海峡(上)(第2/4页)  万岁约阿希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和海军统帅,利用自己的头脑帮助这支铁血之师避开一个个历史误区,用势如闪电的凌厉攻势击垮每一个敌人,让全世界都对它的旗帜心怀敬畏!

    “来,看看我们的新沙盘。”威廉皇储示意夏树往露台下面看,陆军总参谋部已经提前为这次会操准备号了作战沙盘。它长宽各有六米多,精致地描绘出了会操地域的地形地貌,配以代表部队兵种和规模的兵人,基本信息和形势变化一目了然。

    与威廉皇储肩并着肩站在露台栏杆旁,夏树顿时有种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豪迈感怀。

    “这是近几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军会操吧?”

    “没错,18个兵团,68万人,兵员数量已经超过了1905年所举行的那次大会操。”威廉皇储很是得意地回答说。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体是联邦制,它由22个邦、3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区组成,尽管各邦将军事、外交、海关立法、银行立法、间接税、刑法等权力交给帝国政府,但军队的组建和维持仍归各邦负责,也就是说,此时的德*队实际上由普鲁士军队、巴伐利亚军队、符腾堡军队等组成,他们采用标准化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操典,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有所不同。为了在战时达到理想的配合效果,通常情况下,陆军总参谋部每年都会组织一次联合性质的会操,这便是此次秋季会操的由来。

    自德军总参谋部进入施利芬时代后,每年会操的内容就成了雷打不动的“对法作战”。1905年是施利芬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最后一年,即将接任总参谋长职务的小毛奇以军需总监的身份首次主持全军会操,以7个军团模拟演练了“施利芬计划”的核心部分西线攻势,其结果得到了施利芬的高度评价。不久,这位给德*队战略和战术思维留下深深个人印记的军事家结束了长达44年的军旅生涯,而在退役之后,施利芬仍致力于西线战术研究,通过在军事刊物上发表文章,继续影响着德*队的军事思维,将“施利芬计划”的概念灌输给了军队高层的每一位将领和参谋军官。

    多数德军将领都对施利芬计划深信不疑,却忘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道理。

    “殿下,参战的军队越多,后勤压力越大,这方面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夏树好意提醒说。

    威廉皇储不以为然:“嘿,这点不必我们操心,德国的参谋部是最擅长部队动员和后勤组织的军事机构。只要我们确定了进攻线路,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好军需供应。”

    “可是,最好不要太依赖某种既定的思维比较好……”夏树呢喃道。

    威廉皇储显然没有听到夏树这句自言自语般的话,他自信而又自豪地说:“等真正到了开战的时候,投入西线的兵员至少会两倍于此。一旦战争爆发,我们必须倾尽全力击败法国,这是通向胜利的唯一途径。”

    基于对历史的了解,夏树知道威廉皇储所言非虚。在拿破仑时代,各方在会战中投入兵员总数通常不到四十万,而到了普奥和普法战争时期,交战一方就能够集结起超过六十万的兵力,这是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显著变化之一。20世纪初,德军共设20个常备兵团,非战时兵力约90万人,此次会操就投入了16个常备兵团,另有2个临时集结的预备兵团,而这仅仅是德*事潜力的一部分。基于成熟的预备兵员制度,德国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起大量的预备部队,其作战能力虽然逊色于本国的一线常备军队,相比二流国家的正规部队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1914年德国完成总动员时,作战兵员已逾200万人,其中大部分投入了针对法国的西线攻势,对比法*队拥有明显的优势。在举国上下狂热如潮的情势下,未能一举而胜便错过了帝国耀世的最佳时机……

    “8个兵团扮演红方,10个兵团扮演蓝方,按照既定的西线作战方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