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 结交(第3/4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闻之,皆慕义从死,高祖因而叹曰:‘岂不贤哉’!……,齐鲁多奇士,齐鲁多奇士!”

    当世人对“名节”的追求是后人无法想象的,那些名士、真儒,乃至有一些的市井游侠们都是真正地做到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真正地做到了“舍生取义”。

    荀贞问道:“我听说张公被人送出了塞外?”

    “据说是被东莱李笃护送出塞的。”乐进旋即又补充一句,“我也仅是耳闻,不知真假。”

    荀贞嗟叹良久,又举椀劝酒,并及程偃、陈褒二人亦暂止歌声,齐齐举杯。文聘舞剑毕,归入席中,荀贞也拉了他坐在自己身边。外边虽下着雪,屋内很暖和,文聘舞了一番剑,额头上出了汗水。荀贞亲手帮他将汗水擦拭去掉,笑着说道:“仲业,剑舞得不错。你的老师可是一个击剑名家,你若有心,以后不妨多多向他请教。”——文聘的老师自然便是荀衢了。

    乐进接口说道:“若论剑术,我倒是知道一人,可称高手。”

    “谁人?”

    “此人不是我兖州人,而是冀州清河人,姓崔名琰,字季珪,今年方弱冠,而剑术已无敌县中。”清河崔氏原为齐国公卿,是当地望族,且紧挨着兖州,离乐进的家乡不远,故此,虽非同州,但乐进却知道他的名字。

    清河崔氏是有名的世家大族,不过在当时还远不及后世的繁盛。崔琰这个名字,荀贞有点印象,但对他的事迹记不大清楚,只记得他长得不错,有姿容,后来被曹操杀了。荀贞顺着乐进的话风,接着问道:“今兖州豪杰,少年名士,后起之辈,还有谁人?”

    “泰山鲍信,年三十,文武兼备。山阳李乾,有雄气,聚宾客数千家,其子李整,其侄李典,皆有聪慧之名。此二人,实为我兖州后起之魁首。又有泰山臧霸,年十八,率宾客夺救亲父,勇气郡县闻。济阴董昭,年十六,举孝廉。任城吕虔,年十五,胆气闻乡里。山阳满宠,年十五,为县贼曹,刚直能断。此数子者,我皆远不如也。”

    他顿了顿,最后说道:“而若论人才之盛,乃为陈留,其郡中阮瑀、边让、毛玠以及高家诸子,虽皆年少,而或通经书,或擅文辞,或有智才,或有胆略,无不卓然出众。”

    乐进说的这些人,荀贞大多知道,有的是来自前世的记忆,有的是来自穿越后的听闻,便如那臧霸,通缉他的文书还在亭舍的墙壁上贴着呢。

    听完后,他茫然若有所失,不知不觉把刚刚端起的木椀又放到了案几上,想道:“鲍信、李典、臧霸,还有眼前的这个乐进,都是‘名将’。董昭、吕虔、满宠诸人,我虽不熟悉他们的事迹,却也知道皆是‘名臣’。有此良臣猛将,曹操怎能不崛起兖州呢?”却是由此想到了曹操。

    他心知,这些“良臣猛将”皆为一时之选,也许他永远没有机会和他们相见,更别说“拉拢、收揽”了,感叹过后,看了看文聘,再把目光转向乐进,又想道:“能在一个月之中,接连结交到两个‘名将’,我也该知足了。更何况荀彧、荀攸又是我的族人,前些天还认识了戏志才,老天虽将我投到这汉末乱世,但待我却也不薄,还有什么可埋怨呢?……,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那些做不到的事情、没啥指望的事情何必再想?眼下之事,当是好好寻思个办法,想想怎么能把乐进收揽过来才对。”

    他想起文聘刚才的舞剑,心中一动,有一计上来,笑道:“兖州真人才济济!文谦,假以时日,你的成就必不逊色他们。”

    乐进只是寒门出身,哪里敢和鲍信、李乾、臧霸、董昭这些名门、大族的子弟相比?他说道:“我学经不成,练剑亦不成,怎敢与州郡俊彦相比?”

    荀贞不以为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