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0 荀攸之志(第2/5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贞之,你才来乡里几天?名望居然都这么高了?听说你来游玩,两个里的里长、里父老都亲自过来迎接。……,这坐塌上并且给咱们铺了整整三重席,暖和、暖和。……。”点了点荀贞,又调笑说道,“你这乡有秩,如今也是一方土霸王了啊。”

    荀贞笑道:“百石少吏,敢与项王相比?‘霸王’二字,太也沉重。公达,这三重席多半是看你的面子。没见刚才听到你的名字后,乡人们都是何等仰慕神色?你荀公达足不出县,名传州郡,便连乡野之人都对你崇仰有加,拜服不已,我是望尘莫及。”

    “望尘莫及?……,你这是比我为赵文楚么?贞之,你放心,若有朝一日,府君果擢用於我,我必会将你大力举荐。”荀攸与荀贞太熟了,两人虽在辈分上是叔侄,实如兄弟,彼此调笑,无有忌讳。

    “赵文楚?”

    ——荀攸说的这个赵文楚,名咨,东郡燕(今河南开封延津)人,乃是乐进的同郡老乡,年少时被举为孝廉,当今天子登基后不久,又被举为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后又被拜为东海相,上任的时候经过荥阳。荥阳的县令曹暠是敦煌人,曾被赵咨在敦煌太守任上时举为孝廉,赵咨是他的“举主”,因在路旁迎接。赵咨施恩不望报,不想惊动他,车子很快地就过去了,曹暠追赶不上,“望尘不及”,对主簿说:“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连官儿都不做了,一路追到东海。

    这件事情才发生不久,但已被士子们传颂。一则赞颂赵咨,一则赞颂曹暠。——由此也可见当时士人重名以及门生、故吏视师长、举主为“君”的一个风气。东郡燕县紧挨着陈留郡,虽位处兖州,但离颍阴不太远,二三百里地。荀氏诸人都听说过此事。

    风从林外来,远望溪水粼粼,近处竹林簌簌,清寒入帐,怀中觉冷。

    荀贞令正在温酒的乡吏把屏风往风来处搬了一搬,紧了紧衣襟,心道:“我说‘望尘莫及’四字时,可真没想到赵咨和曹暠。”见荀攸一副调笑模样,又想道,“公达能从一个望尘莫及想到赵咨,又从而想到‘若府君果擢用於我,必将你举荐’,看来,他这次见府君很有收获。”

    只是有一点想不通:“去年,因上禄令和海的上书,党锢自‘从祖’以下皆得解释。从祖,即从祖祖父,祖父的亲兄弟。荀氏族中今受党锢的是荀昙、荀翌二人,他两人虽已皆没,但并没有获释,也就是说,‘八龙’一脉的文若诸人从去年起可以开始为官,但公达乃荀昙之孙,却又怎得解锢?出仕为吏?”

    荀昙是荀淑的兄子,也即荀昙的父亲是荀彧的从祖,荀彧在解锢之列。但是,荀攸是荀昙的孙子,乃是直系亲属,却依然还是被禁锢之列的,出不了仕。荀贞脑中灵机一现,想到了一种可能:“莫非……?”当下从容问道,“公达,莫非是府君将欲要举你为孝廉了么?”

    ……

    两汉士子们出仕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受上官“察举”,一个是从下往上走吏道。

    察举在高祖时已有雏形,到文帝时被定为制度。发展至今,察举已被分为很多科目,孝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始行於前汉武帝时,当时因董仲舒的建议,元光元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诏,令郡国各举孝廉一人。由此,正式开始了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次的制度。

    所谓孝廉,即举孝、察廉。两者可合并为一,也可分开举荐。有时还有恩诏特科,比如本朝的安帝、桓帝就都曾下过令郡国举荐“至孝”的特科。

    孝廉的员额,最初是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到本朝和帝永元四年、五年间,也即八十多年前,和帝接纳了司徒丁鸿与司空刘方的建议,改为按人口比例察举,诏令郡国人口二十万举孝廉一人,每二十万人举荐一个孝廉,以后遂成定制。再后来,为了优抚边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