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6 演武荐贤 上(第3/4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安,纵然内疚,也只有尽力帮助百姓罢了。最重要的,是要先努力保住性命才行。如此而已。

    他的这些心思,他的矛盾,他的不安,时尚和乡吏们当然不会不知道。时尚与乡吏们看到的、听到的,只有他的疾言厉色。把这事儿吩咐过后,他就彻底放手,完全交给了时尚去办。

    转过身回到后院,他召来小夏、小任:“假种食之事,我悉数交给了明德去办。明德虽是本乡人,但他原为里监门,初任乡佐,威尚未立。那些乡吏都是积年胥吏,也许会欺瞒他。你们两个人,帮我盯着点。”小夏、小任对视一眼,心领神会,说道:“小人等明白。”

    “真明白了?”

    “真明白了。荀君敬请放心。”表面上看,荀贞是让他们盯乡吏,实则是让他们把时尚也一块儿盯住了。毕竟荀贞与时尚相交尚浅,未知其为人。时尚家里也很穷,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干里监门这个贱役,十大车粮食摆在面前,荀贞又放权不管了,他会不会心生贪念?这需要观察。这也正是荀贞放权的一个主要原因,借此机会,观察一下这个人,看看是否值得信用。

    ——他放权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很忙。

    自灭第三氏后,又经“春秋断狱”两事,他在乡里的威望已经远远超过了乡父老宣博,每天都有老百姓跑来找他。不止打官司的找他,丢了东西本该去找亭长的也来找他,丢个鸡、丢个狗的也都跑来。又或者兄弟、亲戚间闹了矛盾,不去找族长、里长调解,也来找他。大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但老百姓可能不觉得这是小事,而且,他们大老远地跑来,岂不是正说明信任他?说明他在乡里的威望越来越高?他也总不能拒之不见。差不多每天都得有半天是在忙这些事,忙着“听诉平怨”。同时,也忙着编练江禽、陈褒送来的那二十个人。

    ……

    这二十个人中有轻侠十二个,受训的里民八人。

    轻侠姑且不言,这八个里民也都是自愿而来的。荀贞只在繁阳亭待了四个月,但“文治武功”样样杰出,可以说已经尽得部民之心。这八个里民有的是敬仰他,如刘邓、江鹄(江禽族弟),有的本就是轻脱好勇之徒,如史巨先,有的则是奉家长之命,如安定里里长史调的侄子史绝。投效的原因不同,共同点是:俱皆有勇力,擅刀枪拳脚,能骑射,都是壮士。——这一条也是荀贞挑人的标准,负责办此事的陈褒严格地执行了他的要求。

    因官舍小,不够地方住,荀贞暂借了高素家一个院子,把他们安顿了进去。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事,也不利就近召唤,因而荀贞已决定在官寺边上再建一个院舍,给他们居住。地已买好了。官寺附近的田地大多是高素家的。高素给他了一个低价,半卖半送的总共买了五亩地。

    建这个院舍是为了住人,也没太多讲究,只要屋舍够多、马厩够大、有演武场就行。乡里会盖房子的人也不少,荀贞叫许仲去各亭、各里找了百十号人,管吃,还给工钱。乡民们干劲十足。

    在时尚编好贫户民册、开始假种食的当天,文聘从县里来了。他少年脾气,从没见过盖房子,很感兴趣,打着“有事弟子服其劳”的旗号,磨着荀贞主动讨要差事。

    他一个未冠的少年能干什么事儿?荀贞被他磨的没办法,只得随便找了个事儿给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盖院舍,没材料不行,土、石、砖、瓦、木料,都得备足。我已把西乡席卷一空,能买来的都买来了。”说着话,他指了指堆积在地上的各种材料,接着说道,“但是还不够。我本打算过几天等我休沐了,我去县里大市上再买些。你既然这么积极,这事儿就交给你去办吧?”

    文聘欢喜得很,说道:“好,好!荀君,你放心,我肯定能办好。”眼往在工地上帮忙的诸多轻侠、虎士们身上转了一圈,又说道,“荀君,等你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