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8 志怀霜雪曹孟德 中(第3/5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千贼兵,昨夜回昆阳后有没有再出来?”

    昨天这个军官率兵来到河边时,波才、何曼驻扎在河对岸的五千人还在,两支军马隔河对峙,入夜后,大约二更,这股人马撤走回昆阳去了。这个军官因得以把上流断绝。他摇了摇头,说道:“没有再出来。”

    朱俊举首远望河对岸十几里外的昆阳城,尽管离得远,只能看到个城池的轮廓,但在平时城中嘈乱的人声便是在河这边也能隐约听到,此时却毫无半点声息传来。城中定是警戒森严。朱俊又问道:“贼何曼昨夜可曾遣军去舞阳?”

    “没有。”

    “何曼把对岸的五千贼兵调回城内,又不去舞阳。”朱俊冷笑,说道,“看来他是打算死守昆阳,与我军决一死战了。”

    正如戏志才、皇甫嵩的判断,何曼害怕会遭到汉军的尾击,既不敢在河边留兵马,又不敢出城去舞阳。

    荀贞站在朱俊的身后,亦远望昆阳,心道:“因皇甫嵩的到来,颍川黄巾分处两城,不得会师。昆阳不足虑,早晚都能攻下,如今唯一所忧者,不知舞阳的波才会有何反应?”

    想到此处,他不觉想起了昨天皇甫嵩的一句话。皇甫嵩说:若是波才抛下何曼,自己遁逃了,倒是省了汉军不少麻烦。他心道,“皇甫嵩这句话或许只是为了宽解诸将,但说得还真对。要是波才单独逃遁了,我军打昆阳就省了许多力气,可以全力以赴,但若是他不肯先逃,则在我军攻打昆阳时,他必会来救。他要是只派三五千人来救倒也罢了,万一他亲带本部全军来救?一两万人马,是个小小的麻烦啊。”

    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小小的麻烦”。

    须知,渡过滍水之前,是黄巾军占有地利,渡过滍水之后,尽管何曼有昆阳为凭,但却就变成汉军占有地利了,因为就如父城和昆阳隔河相望一样,昆阳和舞阳之间也有一条河水,名叫澧水,亦是汝水的一条支流。

    有了这条澧水在,之前是波才、何曼在滍水对岸阻击汉军渡河去击昆阳,现在就变成了汉军可在澧水这边阻击波才渡河来救昆阳了。

    何曼龟缩城中,汉军便无顾虑,待皇甫嵩到后,各部渡河。

    四万多步骑,渡河渡了一个多时辰。

    渡过河,依照昨日军议上定下的计划,先派兵去澧水岸边阻挡波才来救昆阳。因为在攻城时骑兵用不上,而在阻击敌人渡河时骑兵大有用处,故此,这支部队由朱俊麾下的三河骑士为主,辅以两千皇甫嵩部下的步卒,以越骑营的魏校尉为主将。

    分兵过后,魏校尉带部去澧水岸边,皇甫嵩、朱俊带余下的三万五六千人赶往昆阳。

    天黑前,皇甫嵩、朱俊带的主力到了昆阳城外五里处,停下筑营。

    昆阳城外没有大片的荒地,没办法,只有在田间筑营了。规划下营区后,数万将士或伐木取土,或挖掘壕沟,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皇甫嵩安排好扎营诸事后,对朱俊、文太守、荀贞、孙坚等人说道:“趁天还没黑,走,吾等去城下看看。”

    诸人自无异议,带了两营骑士驰往城下,观察敌情。前行两三里,在离昆阳城不到两里的地方,诸人勒马停下,远望城池。

    苍茫的暮色下,昆阳城城墙高耸,城门紧闭。城外空无一人,护城河上的吊桥早被高高吊起。城头上密密麻麻排列了数千士卒,执着各色的兵器,也在临城远望他们。在他们其中有几个或披甲、或丽服的人,应是带军的渠帅或小帅,也不知何曼是否在其间。

    皇甫嵩观看多时,微微一笑。

    昆阳城头的守卒太多,远胜早前阳翟守城时,文太守看得胆颤心惊,问道:“将军为何发笑?”

    “贼兵不会守城。”

    “缘何得见?”

    皇甫嵩指点道左,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