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7 三战尽复东郡地 二(第3/4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些地方接壤,有古之遗风。有古之遗风,汝南又名士辈出,多出饱读宿儒,文化底蕴深厚,加上本朝谶纬盛行,故此多出方士,多有神仙故事。”

    何仪恍然大悟,钦佩地说道:“司马真是博学,一语解我困惑。”

    “博学的不是我,是我仲兄。”

    两人夜谈尽兴,到快天亮时才歇。

    睡了不到一个时辰,荀贞就被帐外兵卒喧闹的声音惊醒,何仪已经先悄悄离开帐篷,出去集合部众了。他披衣出帐,先看到的是侍立在帐外的原中卿、左伯侯等几个亲兵。

    原中卿捂着嘴在打哈欠。

    昨晚荀贞在帐内高卧,与何仪谈的尽兴,原中卿、左伯侯等亲兵却就受累了。何仪部中全是黄巾降卒,他们提心吊胆,就害怕万一有事,一整晚高度紧张。

    荀贞笑了笑,拍了拍原中卿的胳臂,没说什么,负手转望远处,见何仪部的兵卒已基本集合好了,别的帐篷等物大多已经收起,数百兵卒整整齐齐地列在岸上,何仪正站在队前训话,大约是在激励士气,为攻打韦乡做战前工作,见荀贞出帐,他令兵卒立正站//道:“荀君,起来了?都怪我,昨晚说得兴起,耽误了荀君睡眠。”

    经过一夜同榻野话,何仪对荀贞的态度明显有异往日了,以前他是恭恭敬敬,现在依然恭谨但却带了亲近,以前他称呼荀贞是用的官称“司马”,经过一夜畅谈,现在改叫“荀君”了。

    荀贞很满意他的这种变化,笑道:“怎能怪你,怪我才对。要非我拉着你不让你睡,也不会睡那么晚。”问他,“整军好了?”

    “是。”

    “好。”

    荀贞再又望了望列队岸上的何仪部的部卒,相比昨日,何仪部的这些黄巾降卒在迎对他的目光时似也有了点微妙的变化,荀贞夜宿在他们营中,意味着荀贞对他们非常信任。刚才集合的时候,有胆子大的降卒问了何仪,问他昨晚和荀贞都聊了什么,何仪如实回答,听到居然是聊了一晚上的神仙方士、童年趣事,这些降卒们面面相觑,临战之际,不说今天的战事,却说那些?细细一想,这应是因为荀贞对韦乡之战很有把握吧。故此,他们再看荀贞时,与何仪一样,觉得很亲近,亲近里又带了对韦乡之战必胜的信心。

    荀贞满意地暗自点头,转望对岸,见许仲、刘邓、典韦、陈到、江禽、陈褒、辛瑷等人也在整部,就传令道,“去对岸告诉君卿他们,整军完后先吃饭,吃过饭就渡河。”一个亲兵领命,奔去对岸。两岸三千兵卒,整部完后,就地吃饭,饭后,许仲等率部渡河,与何仪会合。

    濮水上的桥不宽,这可能也是为何韦乡的黄巾守卒没有把此桥烧掉的原因。太窄了,一次过不了两个人,没有烧掉的价值,不烧掉还能保持点与陈留郡的联系,有利哨探来回。

    也因此之故,桥既不宽,许仲、刘邓等曲的两千多步骑多是乘船而渡。何仪列阵在北岸,严防以待,防备韦乡的黄巾兵卒杀出阻击,不过直等到对岸的步骑悉数过来,也没见韦乡之守卒露面。

    渡河后,荀贞令许仲派人把搜集来的船只还给船主。对荀贞这一点,荀攸、戏志才是很赞赏的,不管他是沽名钓誉、爱惜虚名也好,体恤百姓、真的爱民如子也好,至少这样做百姓不会在背后骂他。自颍川守阳翟以来,历经多次之战,转战颍川、汝南两郡,凡是荀贞率部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百姓的一片夸赞之声,所得美誉处处,积少成多,或许现在这些美誉还只是“空名”,得不到实际的好处,也没有传播到太远的地方,但只要持之以恒,假以时日,荀贞爱民、军纪森严的美名必会为天下人所知,就像是皇甫嵩一样。

    全军渡河完毕,稍作整顿后,荀贞即令开拔,径向韦乡去,依旧命何仪先发,许仲、刘邓殿后,不过这次他却没有在中军坐镇,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