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2 搜山千骑入深幽 二十三(第3/4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桥上过,没有试过水下。赵境四水虽然不太宽,可行军打仗是危险之事,却也得搞清楚几条水的底细。

    试过河水,红ri西沉,夜sè将至。

    荀贞上马,扬鞭指向西侧远处的一个乡亭,顾与邯郸荣笑道:“公宰,卿为本郡人,当知此亭亭名之何所由来。”

    邯郸荣也上了马,远望一眼,笑道:“此亭乃是苏人亭,荣小时候就听家君讲过此亭的故事。”

    苏人亭的得名有两个说法。一个说“苏”这个字是得自殷商早期的方国“苏”,方国就是部族,这个叫“苏”的部族当时居住在襄国县一带。一个说此地是战国时苏秦激张仪西去说秦之处,因名为“苏”。

    荀贞做为一个从后世穿越来的人,他对当世有两个地方最感兴趣,一个是名人,一个是历史古迹。早在他当年为颍川郡北部督邮,带着宣康等行县时,他就在察看沿途山水之余,常至古迹凭吊,来到赵国,他公务虽忙,然於重阳之ri亦带着诸人出城游览武灵丛台等地。现下办完了今天的正事,提起苏人亭,自少不了与邯郸荣这个本郡人探究一番。

    他笑道:“上次路经此处,我等便是在苏人亭投宿的,今晚咱们还住在那里吧!”打马一鞭,当先驱驰,诸人紧随。他示意邯郸荣近前,边驱马边笑问道:“我闻苏人亭名字之来历有二,公宰,你是本地人,你来说说看,这两个来历哪个是真的?”

    邯郸荣笑道:“亭名‘苏人’,既然有这个‘人’字,以荣之见,当是得名自殷商时之‘苏方’。”

    “这么说来,‘苏秦在此激张仪西去说秦’之说却是伪传了?”

    “也不是。苏秦应是确在此地激过张仪。要说名声之响亮,这‘苏方’却又不及这‘苏秦’了。以荣看来,苏人亭虽或是得名自‘苏方’,可名扬在外却是多亏‘苏秦’了。”

    宣康觉得有意思,笑道:“哈哈,苏方与苏秦,两者皆是‘苏’,却是有趣。既然说此亭之名声在外多亏苏秦,何不干脆改名为苏秦亭!”

    邯郸荣转顾河水东北,东北外二十来里即是襄国县了。他转回头,笑对荀贞说道:“中尉,你来上任时路经过此地,可入过襄国县么?”

    “当时我等绕县而过,未曾入城。”

    “可知襄国令么?”

    “我只知襄国令之名,听说他叫姚昇,是前几年的扬州茂材。”荀贞回答邯郸荣时嘴角含笑,看似没有异样,实则心中略生羡慕。羡慕的不是别的,正是“茂材”。

    本朝之察举,重要的岁举常科有两个,一个是孝廉,一个是茂材。两者相较,茂材更高重。

    孝廉主要由郡举,茂材则主要是由州举,很多人是先被举为孝廉、复被察为茂材的。因其位高,人数也就少了,像豫州这样的大州,一年所举之孝廉数十人,而茂材,依照汉家制度,一个州一年只能举一人,加上三公、光禄勋、司隶以及位比公的将军每年之各举一人,总计每年整个帝国也才不过才近二十人,尚不及每年所被举之孝廉的十分之一。

    人少位高,在任用上茂材也就远比孝廉为重,孝廉多被拜为郎官,之后可能会被外放为县令、长,而茂材起家就是县令,个别茂材甚至起家就是二千石。

    荀贞听说这姚昇今年不过刚三十来岁,在襄国县令任上已待了两年,也就是说他被举为茂材时还不到三十。这实在令荀贞颇为生羡。

    受后世影响,荀贞很有点进士、翰林的情结,孝廉、茂材与郎官就如同是当代的进士、翰林,而他如今虽位比二千石,可看他过往的资历,却既非孝廉出身,也非茂材出身。

    皇甫嵩上书请求朝廷把他从颍川调入军中、为佐军司马的理由是他“明习战阵之略”。征举“明习战阵之略”不是常科,是特科,是因为黄巾起事了,朝廷才不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