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3 归来美酒洗征尘(第3/4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常山郡后不久,前几天荀贞接到了一份军报,军报上说贼渠帅杨凤以“褚飞燕不能为张牛角报仇、接连丧地兵败”为借口,拉拢了几个贼渠帅,与褚飞燕分道扬镳,回中山去了。事事不顺,内部不稳,褚飞燕现在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而且这场胜利还不能是小胜,还必须是大胜。

    只有大胜才能聚拢军心,才能稳住士气。

    而如果想要一场大胜,摆在褚飞燕面前的选择不多,只有两个:打下高邑或者打下元氏。

    高邑是州治,元氏是常山郡的郡治,只要把这两个地方打下其一,就能重振声势。

    相比而言之,打高邑的风险太大,高邑的驻兵比元氏多,并且离巨鹿、赵郡不远,高邑是州治,刺史在焉,仗一开打,巨鹿的郭典和赵郡的荀贞必会前去驰援,这是褚飞燕不想看到的。

    排除了高邑,就只有元氏了。

    元氏驻兵少,离巨鹿、赵郡远,且不是州治,只是常山一郡的郡治,打起来风险小得多,更有把握。

    只是对他来说虽更有把握,对荀贞而言却是为难了。

    在筵席上,荀贞没有多说此事,待筵席罢了,回到营中,他用冷水敷了敷面,祛除了酒意,与荀攸细议王芬的檄令。

    “公达,对方伯的这道檄令你怎么看?”

    “驰援元氏,有利有弊。”

    “利为何?”

    “贼兵内部分裂,褚飞燕的实力大为削弱,这是对我部有利的地方。”

    “弊呢?”

    “常山不同於巨鹿,常山大部都已陷入褚飞燕之手,我部如深入常山,恐会四面受敌。”

    “也就是说,我部如果驰援元氏,胜负各占五成。”

    “然也。”

    如果是事关生死,别说五成的把握,便是一成的把握荀贞也要试上一试,可现在,莫说五成把握,就是十成把握他也不想入常山。

    为何?

    褚飞燕早晚会向汉室请降,有何必要去与褚飞燕硬拼?在之前的巨鹿一战中,他就千方百计地在避免与褚飞燕正面交战,好容易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收复了巨鹿,赚得了军功,再去常山与褚飞燕打硬仗?还是算了吧。王芬不心疼他的部曲,他心疼。

    他心中想道:“褚飞燕围攻元氏应是为了凝聚军心、稳固他黑山主帅的位置,等他把自身在联军中的主帅地位稳固住之后,也许用不了太久他就会向朝廷请降了。……,只是,我虽然知道他将会请降,王芬却不知道,而又不能将此事对王芬明言,却是该如何是好?”

    去常山,不愿;王芬的军令,不能违背。

    又一个两难之局。

    荀贞心道:“总不能再用望气卜筮之说糊弄王芬。”

    他坦言对荀攸说道:“公达,五五之数太过危险,方伯此令,我不愿从之,卿可有良谋?”

    荀攸早料到荀贞不愿驰援元氏了,老实说,他也不愿,荀贞辛辛苦苦就拉出了这么五千步骑,有此五千步骑在,赵郡可保无恙,万一折在常山,赵郡可也就难保了,他说道:“要想不从令,只能如上次一样说服方伯改变主意。”

    “该用何辞说服?”

    “可用唇亡齿寒之辞说之。”

    荀贞是当局者迷,被荀攸一语点破,抚额笑道:“是也!我却怎么没想到。”

    所谓唇亡齿寒,不是说元氏与高邑唇亡齿寒,而是说赵郡与高邑唇亡齿寒。

    高邑与元氏虽然同在常山郡,但高邑距元氏远,离赵郡近,只要赵郡安然无恙,就算元氏丢了,高邑也不会有事,可如果赵郡被贼兵占据,高邑必失无疑。

    荀贞当即亲笔书写回文,写道:“褚燕贼众,常山诸县多沦陷其手,贞如往之,万一失利,则赵将乱。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