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7 风卷雷动诛邺赵 三(第3/5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好吧!”荀贞再次把刘备等人扶起,拍了拍刘备的胳臂,说道,“玄德,正因为我与卿等相交如兄弟,所以我才实在是不愿意牵累卿等啊。”

    刘备大义凛然地说道:“於公,备知忠义,且乃汉家宗室,於私,君侯待备等恩重,不论是於公还是於私,在这个时候,备等皆不能走!愿从君侯左右,从君侯马前驱!”

    刘备这个人有着复杂的性格。

    首先,他忍辱负重,折而不挠;其次,因为出身不高,他谦恭隐忍;再次,他城府深沉,弘毅宽厚,交接士人、豪杰能屈己待人,“以性情相契”;再再次,也是他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他重信义。

    重信义是一个美德,可对有英雄志气的人来说,信义仅仅是一个工具,如此而已。自古以来,谋立大业的人物很少有将信义作为目的而信守不变的,对他们来说,倡信崇义自始至终都是争取人心,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刘备也不例外,他崇尚信义,但从不以此为圈。

    这从他在原本历史中的一些故事就可看出。

    比如,他被曹操打败,只身投靠冀州,答应袁绍招关羽来归,可结果他却使奸计欺骗了袁绍,又比如吕布被擒,刘备答应替他讲情,但当曹操有不舍之心时,刘备一句话便把吕布送上了断头台,吕布非常生气,大骂:“是儿最是无信者!”再比如刘备得蜀中,整个过程全无信义可讲。在战场上,刘备几乎每次败阵都是只顾自身逃命而不顾妻小和从人。曹操评价他:“沛县小辈,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也。”他对刘备的评价可谓中肯。

    成大事者往往不以小义而废大谋,能在乱世之中为一方雄主的人当然不会是迂腐仁义之人,曹操如是,刘备如是,荀贞也如是。

    放到眼下这件事来说。

    刘备其实是非常不愿跟着荀贞干诛灭邺赵这件事的,赵忠的权势多大?诛了邺赵之后,不用想就知道后果,要不是个死,要不颠沛流离、逃亡江湖。刘备还不到三十岁,这几年跟着荀贞先是在赵国、接着在魏郡,他又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怎甘心就此把前程放弃?

    可话说回来,荀贞这几年待他如同产弟,提拔他、重用他,又拿出几百万的钱给他送别,还要送他甲士、骑兵,不管是从感情上还是在物质上,对他可以说都是恩义到极处了,这么个情况下,他怎能一走了之?不错,他的确可以一走了之,反正是荀贞主动让他走的,可走了之后呢?关羽、张飞会怎么看他?他与关羽、张飞本是以“义”相交,“义”既是他与关、张情深的根本,事实上,也是他为人立世的根本。他虽是宗室,可家里早就破败,他是怎么在涿郡立住脚,闯出名号的?关羽、张飞皆万人敌,都是世间的虎士,为何不与别人结交,却与他情深?可不就是因为他讲“仁义”?说到底,关、张也是游侠,游侠都是重义轻生的。

    如果这个时候,刘备真的一走了之了,他在关、张眼中的形象就会轰然倒塌,而且不止如此,事情传到涿郡,他在涿郡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荀贞说他可以去投公孙瓒,他确实可以去投公孙瓒,可他是怎么去投的?是在荀贞“诛灭宦族、生死之际”的时候,他弃荀贞而去、改投公孙瓒的,这事儿如果被公孙瓒知道了,公孙瓒还可能会重用他么?荀贞待你这么恩重,你都弃他而去,将来如果我公孙瓒遇到点什么危险之事,你是不是也会弃我公孙瓒而去?

    所以说,刘备虽然很不愿跟着荀贞干此大事,可却别无它法,只能“重义”,只能参与其中。

    话再说回来,荀贞是什么人?荀家子弟、二千石太守、颍阴侯,不但出身好,而且现今身份尊贵,如和刘备相比,二人就是云泥之别,荀贞是天上的云,刘备是地上的泥,可就这么一个高高在上、前途远大的荀贞,忽然却一定要去做诛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