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5 甲兵四千向神都 五(第3/5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何进马上就同意了。

    何进是大将军、录尚书事,军政一把抓,朝中第一人,召谁来京城全由他说了算,他说召谁来,就召谁来,正可趁此机会,把他笼络的“武人小集团”召来京都,以此来对抗、乃至压制士人在京都的军事力量。只要能把士人压制住,“诛宦”仍不行,但“逐宦”却就没一点问题了。

    也是在这次会面中,建议过何进召四方猛将、豪杰入京后,袁绍又再一次提出,请求何进上奏朝中,赦免荀贞之罪,拜荀贞为执金吾或羽林中郎将,——当时荀攸亦在,这也是荀攸的第三次跟着袁绍来见何进。

    袁绍对何进说道:“中平元年,贞从左将军击讨黄巾,逼死张角,战功为诸将第一,因功得为赵中尉,再迁魏郡太守,又分别於任上平定巨贼、击退黑山,实知兵者也,……其中详细,公达最知。如得赦其罪,命之募壮士以入京城,为将军爪牙,足镇诸宦。”

    何进先已认可了袁绍召四方猛将、豪杰入京的建议,这会儿显是无法拒绝召荀贞入朝。可他之所以召外将入京,本就是因忌惮士人所掌握之京都军事力量,却又怎会答允举荀贞为执金吾或羽林中郎将?因是之故,遂有了同意请奏朝中赦免荀贞、议拜他为左中郎将一事。

    袁绍抓住时机,使何进不得不同意了赦免荀贞、召荀贞入朝,他所图者,是荀贞的英武能战和荀贞的义从虎士。何进虽不得不同意了袁绍的请求,却只肯拜荀贞为左中郎将,一是不欲增强士人的势力,再一个也是想借此敲打宫中诸宦,荀贞是赵忠的仇人,召荀贞入朝就是一个信号:你们这些宦官要是有眼色,就老老实实地听命,若执意不肯,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荀贞与何进、袁绍均未亲面见过,而且身不在京都,远在千里外,可他的前程、命运,现在却全操控在何进、袁绍的手中,说白了,他现今虽有了高名,可在何进、袁绍的对弈中,他仍只是个棋子的角色。

    袁绍进言何进,建议他召四方猛将、豪杰统兵入京的消息在内部传开后,不少人表示了反对。

    何进的主簿陈琳进谏说道:“谚称‘掩目捕雀’。闭上眼抓麻雀是万万抓不到的,这样的小事都不能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又岂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以此来诛、逐诸宦,犹如鼓洪炉、燎毛发,只要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上应天心,下顺民意,事成易耳!然而如今却委释利器,向外求助,等到各地的兵马聚会京都后,到那时,便是强者为雄看!这就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会引发大乱!”

    何进不听,一边分遣府中掾吏和投靠他的武人们或归本郡、或至民悍敢战处募兵,一边准备传书给董卓、丁原和东郡太守桥瑁,命他们将兵诣京师。

    何进遣去州郡募兵的共有五人,分别是大将军府的掾吏王匡、骑都尉鲍信、都尉毋丘毅、假司马张扬、并州从事张辽,——张扬、张辽二人本都是并州刺史丁原的属吏,丁原与何进搭上线后,早前先后派他两人将兵入京,现俱深得何进信赖,毋丘毅亦是何进心腹,这三人是何进拉拢的武人小集团中的成员,王匡、鲍信虽是士人出身,与袁绍交情甚佳,但也很得何进的信任。

    换言之,何进遣去州郡募兵的五个人或为武人,或即使不是武人,也是他的心腹,而他打算召来京都的董卓、丁原、桥瑁三人中,董卓、丁原亦皆武人,只有桥瑁是士人。

    可见何进的小心谨慎,也可见他对士人的忌惮。

    荀贞闻听至此,心中陡跳,强自镇定,从容问道:“大将军已召董侯、丁都尉、桥东郡入京了么?”

    因从皇甫嵩解了陈仓之围,董卓被朝廷封为斄乡侯;丁原本为并州刺史,后拜武猛都尉;桥东郡自便是桥瑁。

    荀攸答道:“我与叔潜离京前,大将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