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4 桥瑁诈书移诸镇 一声雷响起风云(第3/4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黄太尉、杨司徒,皆稳健长者,怎会贸然向天下州郡传送此檄?以我料来,此必是有人为能早日起兵讨董,而遂盗用三公之名,诈传此书。”

    荀贞分析得很有道理,荀攸稍减忧容。

    戏志才笑道:“如真是明公所言,那可不但是为袁渤海解了难题,也为明公、也为我解了一道难题啊。”

    给荀贞解难题,自是有了这道檄文,州郡起兵就名正言顺,可以很快起事,无需再为粮秣担忧了。给戏志才自己解了一道难题,则是说:戏志才不必再为用不用“从权”而权衡利弊了。

    诈作三公移书州郡,这固是从权之举,可事情传开后却定会引来“刚贞之士”的反感,连三公的名都敢盗用,太目无纲常法纪了。

    现在可好了,不用荀贞来吸引这个火力,自有人出来行此事,戏志才当然轻松高兴。

    臧洪、袁绥俱皆讶然,袁绥说道:“这、这道檄书竟是假的?”

    郡府诸吏中,最先只有臧洪知道荀贞将要响应袁绍起兵讨董,后来荀贞备战的动静太大,冶铸兵械、大举募兵、买铁买粮,哪一个都是会让人生疑的,况乎这几件事连到一起来做?眼看是掩盖不住了,荀贞便将实话告诉了袁绥、秦松等人。

    在听说是“袁隗默许”,袁绍、袁术牵头,有很多州郡长吏、包括前任广陵太守张超也可能会参与进去后,袁绥、秦松等人不但没有反对,反而也都积极地参加到了起兵的诸项准备中。

    荀贞笑道:“假也罢,真也好,重要的是有了此道檄文,便如志才适才所说,这起兵的借口就有了,袁渤海的难处也能迎刃而解了!……子源,薛彭城还是不愿意与我共起兵么?”

    “是。”

    荀贞为了壮大自己起兵后的声势,也是为了加固和薛礼的盟约,前些时又派了刘备去见薛礼,密与薛礼讲了将要响应袁绍起兵讨董之事,希望薛礼能一起参与,与自己联兵共进,但是被薛礼拒绝了。荀贞不肯放弃,又改叫臧霸派能言善道之人再去彭城,可薛礼还是不愿意。

    “罢了,人各有志,他不愿就不愿罢。……起兵可能转眼就至,要抓紧在郡中的募兵。”

    臧洪、袁绥应诺。

    荀贞又对荀攸说道:“公达,起兵在即,颍川那边得叫玉郎再去一趟,咱们缺粮,向豫州借粮一事万万不可有误。”

    荀攸应诺。

    荀贞想了想,又道:“只玉郎一人再回颍川不够,公达,你和长文也跟着他一起回去。”

    荀攸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荀贞的意思,说道:“诺。”

    荀贞叫荀攸、陈群和辛瑷一起回颍川,目的很明显,一是为了给自己开道,二则是为了让荀攸等人先到颍川为自己招揽士人、豪杰,以备将来兵马抵达颍川后讨董所用。

    荀攸、陈群、辛瑷带了百余骑士,当天就离县,赶回颍川。

    接下来几天,荀贞先是巡视郡兵,继而召来姚昇,又去丹阳兵的兵营巡视、检阅,再又和臧洪一道,检阅了一遍新募来的广陵壮勇,又叫上陈容,接着去检阅了一遍那千余县卒组成的“定郡营”,最后来到自家的义从营中,召来许仲、荀成等人,密议商量。

    军事上检查、部署过后,荀贞亲上铜山,又检验魏光督造冶铸出来的箭镞、军械诸物。

    因兵械不足,新招募来的丹阳兵和广陵兵,现下只有一部分特别精勇的发了兵器,余下近万人仍还是手无寸铁,依铜山冶铸的进度,是不可能在一个月内把不足的兵械都打造出来的。

    荀贞因问魏光:“上次从糜从事那里买来的铁还剩多少?”

    “不多了。”

    荀贞囊中已然不丰,手底下又多了这么多新卒,不说军饷,只给这些新卒制办冬衣就是一笔极大的开销,所以当十天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