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3 讨董未成岂可还 以孝为名事能成(第3/4页)  三国之最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公达此策,妙也。”

    沛国在徐州的西边,与下邳、彭城两地皆接壤,如果能派遣一支兵马屯扎在此,那么“陶谦攻取彭城”这场仗的主动权就到了荀贞的手中。

    陶谦如果真的敢进攻彭城,荀贞派到沛国的这一支兵马就可以配合陈褒、姚昇等,或者进攻下邳,抄笮融的后道,或者进入彭城,直接与彭城相薛礼合兵,共抗陶谦。

    这的确是一个极好的建议,可却有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才能驻兵沛国?

    荀攸说道:“沛相袁忠,素著清名,与颍川士人多友善,昔年和我族中也常有来往,我愿与兵马同行,共至沛国,面谒袁忠,述以陶谦之逆,讲以君侯之忠,想来他应是不会拒绝君侯分兵屯守沛郡的。”

    袁忠也是出身汝南袁氏,他的祖父袁彭和袁绍、袁术的祖父袁汤是亲兄弟,也就是说,他和袁绍、袁术有着同一个曾祖,即是袁京,他们之间的血脉关系还是很近的,尚未出五服。

    但是,袁忠和袁绍、袁术的作风是完全不同的。

    事实上,也不是袁忠和袁绍、袁术的作风不同,而是自他的祖父袁彭起,他们这一脉就与袁汤这一脉在为人处世、生活作风上等等就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汝南袁氏世代公卿,自其始祖袁昌以来,——袁氏本是籍在陈郡,到了袁京的祖父袁昌这一代时,袁昌从陈郡迁居到了汝南,从而有了汝南袁氏这一个袁氏的分支,后又在袁昌的儿子袁安时,汝南袁氏开始名声鹊起,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第一世的三公就是袁安,袁安任过司空,也任过司徒,他们这一脉的袁氏,繁衍至今,族人众多,可这么多的族人中,却并不是人人都如袁绍、袁术这样锦衣玉食、出入众从、任侠使气,一副贵家公子的气派,也还是有很多人依旧秉持着他们的始祖袁昌、二祖袁安的为人作风的。

    袁彭、袁忠这一脉即是如此。

    别的不说,就从袁忠兄弟的过往经历就能看出。

    袁忠兄弟三人,他本人行二,有个长兄名叫袁闳,延熹末,党锢将起,袁闳因一向与名士、清流来往亲近,遂决意散发绝世,因其母亲年老,不宜远遁,便筑了一个土屋,起居其内,不与外通,乃至饮食都只是从窗口接入,而绝不出门一步,这个“土屋”大大有名,被称之为“袁闳室”,后人以此来借指避乱之所;袁闳如此,他的幼弟袁弘也是如此,亦是名士清流的做派,从不应朝廷、州郡的征辟,闭门居家、只与名士、清流来往而已,而袁忠本人也是这样,他当年曾和汝南有名的党人名士范滂为友,党事起,他亦在被锢之列,后来党锢解,便在不久前,他被拜为了沛国相,堂堂二千石的大吏,他却竟是俭朴到坐着苇车去上任的。

    这与袁绍、袁术这一脉完全不同。

    袁绍、袁术的父辈们,便是在党锢时,依旧贵居公卿之位,袁绍早年从东郡归家,送他的人车达千乘之多,袁术昔年为长水校尉时,被人号为“路中悍鬼袁长水”。

    由此即可见,袁忠确是如荀攸所说:素著清名。也正是因此,因为和袁绍、袁术这些袁家子弟的作风完全不同,故而此回袁绍、袁术起兵,袁忠没有掺和,只是早前供应出了一点粮秣。

    而袁忠既素著清名,与袁绍、袁术这一脉世代公卿的富贵不同,走的是“名士路线”,那么他往年自然会与颍川的名士们多有来往,也自然就会和荀氏族中有过来往。

    荀贞和他虽然不熟,但那是因为荀贞的祖、父辈只是荀氏的一个小支脉罢了,荀攸则不同,荀攸是荀氏两大主脉之一的后人,早些年时,他在族中是见过袁忠的,以他父辈和袁忠的交情,再以荀氏的清名,再以荀贞的“忠义”和陶谦的“犯逆”为说辞,十有八/九是能够说服袁忠,让他同意荀贞遣兵驻到沛国的。

    可这也只是“十有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