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一节 借洋款(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业社会,也就是这几样属于大宗商品,容易出大商人。

    钱倒不是全没借到,只是借到的钱太打脸,多少家产上十万的豪族,竟然只愿意借几百两银子,见着黄三公就是不断的哭穷,甚至宁可奉上更多的孝敬,也不肯公开借钱,最后拿出那几百两银子,也千叮咛万嘱咐说就是报效朝廷了,不用给他们借条。

    对他们的表态,朱敬伦好生失望,这就是中国的商人,任何时候都不敢站出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哪里有一点资产阶级的气概,根本就不想跟朱敬伦沾上一点边。

    他们的立场,也是中立。

    收到黄三公传回来的消息后,朱敬伦不得不叹了一口气,派人请汇丰银行来广州跟他们谈谈借款的事情。

    汇丰银行是前年在怡和洋行董事会上,厘局派出的代表伍崇曜提出组建的一家银行,伍崇曜告诉他们,希望怡和行能够出面,建立一家以中国为中心的银行,总部设在中国,也以中国业务为主,服务于中国贸易的银行。

    原本的历史上,汇丰银行是一些散商起成立的,最初的起人是英国轮船公司的大班苏士兰起组建,他是听一些孟加拉人打算在中国建立这么一个银行,于是抢先剽窃了别人的主意,并且利用英国人的身份,拉拢到了香港几乎所有有身份的洋行入股,最大的股东是怡和洋行的死对头宝顺洋行,结果最后只有两家有规模的银行没有成为他们的股东,一个是怡和洋行,另一个是旗昌洋行。

    但美国人经营的旗昌洋行,向来都是以灵活著称,他们只认钱,看到汇丰银行取得了特许经营权之后,他们立刻也就入股了,到最后其实就只有怡和洋行没有入股。

    怡和洋行之所以不入股,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远东洋行间汇兑业务的龙头,他们几乎垄断了英国洋行到伦敦的汇兑业务,可以说东尤公司之后,是怡和洋行的信誉,支撑起了伦敦到香港的金融。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宝顺洋行,怡和洋行跟宝顺洋行是死对头这谁都知道,两个洋行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的鴉片贩子,经营上一直针锋相对,还有一桩私人恩怨,那就是宝顺洋行的大班和创始人颠地勾搭了怡和洋行创始人渣甸的情人,两家银行其实都是家族银行,比如宝顺洋行的英文名就是颠地洋行,怡和洋行的英文名则是渣甸麦迪逊洋行,股东也都是各自的亲戚,这私仇就很难化解了,最后因为金融危机宝顺洋行倒闭的时候,求助于怡和洋行,怡和洋行都见死不救。

    但这个时代真是黑白颠倒,朱敬伦出的馊主意,让原本用是汇丰银行眼中钉的汇丰银行成了怡和洋行起成立的银行,让原本是汇丰银行最大股东的宝顺洋行,反而没有加入这个洋行。

    怡和洋行财大气粗,目前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家族银行,不过其中有伍崇曜一半的股份,注册资本号称2oo万两,其实招股注资只有8o万两,伍崇曜出了其中的一半,怡和洋行以自身的汇兑业务加部分现金入股,只出资了3o万两。

    怡和洋行不缺钱,却肯将自己的汇兑业务完全注入这家银行,还让伍崇曜得到最大的股份,唯一的原因是伍崇曜答应过让新安厘局跟汇丰银行结成同盟,新安厘局所有的金钱往来都会经过汇丰银行的渠道,包括关税的存放,以及汇兑。

    现在朱敬伦缺钱了,当然也要想办法找汇丰银行借了。

    汇丰银行对这笔买卖很上心,他们很快就派人来广州了,因为他们的银行生意进展并不顺利,历史上他们经营了十年,存贷款业务的营业额才从1万元展到7万元,开创初期并不顺利。

    主要就是找不到可靠的顾客,中国没有工业化,因此就不需要太多的金融服务,至于中国商业的金融服务,一般情况下,中国商人习惯靠自己的资金周转,根本不太借钱,就是要借钱,也习惯找亲朋好友去借,让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