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二节 诺贝尔的事业心(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诺贝尔这种组织一千人生产的管理和技术能力,在朱敬伦建立兵工厂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虽然有一百个成熟的技术工人,但诺贝尔带出来的学徒更多,水平也最高,朱敬伦为此还给他发了两千两银子的奖励。

    老诺贝尔在俄国的工厂虽然规模不小,但是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軍方就取消了那些订单,结果他的工厂欠下了大量债务破产了。

    这一次的失败,让他在俄国经营二十年时间的心血荡然无存,他自己回到了瑞典,留下三个儿子依然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在工厂中工作,试图挽回工厂。但他并没有消沉,回到瑞典后,依然试图创造新的事业,开始研究火药。

    之后就被朱敬伦招募到了广东来,一晃就是三年,这种人真的很难留住,他攒够了钱,合同也到期了,就马上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

    他找了三个合作伙伴,凑够了一万两银子,还想办法从赤湾村他一个学徒家中,租到了两亩地,可以说他开工厂的一切准备已经就绪了。

    这时候他开始为自己的第一笔生意找客户,他盯住的依然是朱敬伦的军队,因为兵工厂的关系,他跟很多军需官都认识,不断的跟这些人讲述他将要生产的功能和品质,并且生产出了样品,一个个给这些军官做演示。

    或者他用了一些其他的手段,总之让军需官将采购需求报到了朱敬伦这里,因为采购的不是常规用品,所以他们得特别提需求。

    这是一种橡胶制品,诺贝尔的命名是,可以搭建浮桥的成套军用背包,这种军用背包,放在地上可以当作床垫,相互之间有挂锁可以连接在一起,充气后就能组成浮桥,诺贝尔认为在广东这种河流众多的地区,十分需要一种这样的产品,他就是用这个产品,打动几个同在兵工厂中工作的同事跟他合作的,甚至还拉到了二十多个学徒跟他们一起打拼。

    也打动了朱敬伦手下的军需官。

    等报告抵到朱敬伦手里的时候,他知道已经晚了,或者说就算早知道,他也无法阻挡诺贝尔这种人创业的决心和渴望,他就不是那种能够老老实实给别人打工的人。

    很快朱敬伦就接见了诺贝尔,跟他商谈他的产品的问题。

    诺贝尔的军用背包在河边进行展示,吸引了很多人,他成功的利用背包搭建了一座连接东炮台的浮桥,人走在上面不够平稳,但也不至于跌倒。

    “你如果能够改进他,让马车在上面走的话,我想我很乐意采用他组建一只专业的舟桥部队。”

    朱敬伦给他提出要求。

    这样的要求大概军需官也跟他提过了,他竟然早有准备,让同事抱过来一些木板扑了上去,就是一座坚固的浮桥。

    诺贝尔还继续道:“我们还可以改进,给上面加一些连接木板的挂锁,这样我们可以在半个时辰之内,建造一座一百米以上的浮桥,这对您的军队作战绝对有巨大的帮助。”

    朱敬伦点点头:“好吧,如果你的新产品能够达到你所说的性能,我会采购三百件。”

    诺贝尔的报价是一百两,三百件就是三万两的一笔生意,对于这个时代的工厂来说,已经是相当大的订单了。

    看到他彬彬有礼的向朱敬伦弯腰抚胸,可转头就跟同伴们拥抱在了一起庆祝,完全像一个孩子一样高兴。

    不由让人感叹,社会的进步,到底是靠技术来驱动,还是靠着这些敢冒险的企业家精神不断的驱动呢。

    朱敬伦高兴不起来,他觉得他要失去了一个人才了。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国还没有失去这个人,他将在广东继续他的事业,朱敬伦失去的,只是对一个人才的额控制,只是不能让这个人才在他的工厂里工作了。而一个容易被控制,一个肯兢兢业业把某项工作做一辈子的人,反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