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八节 挖天国的墙角(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比如1851年越南政府规定“各省清人,各帮每名岁征银税有物力者二两,无物力者一两”。

    因此越南的粮食是大大过剩的,米价贱如土,1两银子一担随便拉,两国政府对此也持鼓励态度,清政府从康熙、雍正时期开始,就对东南亚一带的大米贸易给予了免税待遇,鼓励商船回程用大米作为压舱物,不收税。越南和日本一样,大多数时候对华人都有优待,在他们的口岸华人的税收比洋人要低得多。

    就这,广東沿海一带,主要是潮汕一带的商人,还大规模走私,越南官方记载,动辄有中国船借口船只受损入港,装载大米逃逸的现象。

    这些大米绝大多数都通过方便的交易所脱手,因此朱敬伦买米极为容易,价格也不贵,1两银子就能买来,基本上是要多少有多少,5两一担卖给李秀成,利润不错,当然他不打算自己赚这笔钱,拿来讨好潮州人很有必要,广東的海军打通了到天京的贸易线,这条上路当然要让广東商人独享了。

    “那就这么定了,十万担粮食,三天之内到。之后你们要多少自己向商人买,我国的商人马上也到。”

    说着朱敬伦呵呵笑了起来,举手告辞。

    回到驿馆,第一时间派人回去传话,让快船赶往广東,通知各大米行来天京贸易,第二则让在上海的徐荣村帮自己做一件事。

    之后朱敬伦在天京城转了起来,此时的天京城,人口已经不多了,但街上的乞丐很多,一个个形容枯憔,显然徘徊在生死边缘,军粮都没有了,他们肯定也断粮许久了,朱敬伦不敢细打听,人饿极了会做出什么事,他心里很清楚,就当不知道算了。

    天京本是江南最繁华的所在,被洪秀全这帮泥腿子占了十年,没想到竟成了这幅摸样,十里秦淮,就此绝迹。

    对秦淮河上的青楼画舫朱敬伦不感兴趣,但是闻名遐迩的江宁织造他还是很感兴趣的,驿馆的官员对朱敬伦很客气,甚至可以说恭敬,大概是李秀成亲自吩咐的,朱敬伦要出门,他们只稍微劝谏了几句,拦不住就派兵跟着,城里这时候混乱着呢,老百姓饿疯了,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别说朱敬伦了,就是洪秀全被抓住了,没准就得躺进锅里。

    江宁织造还在,当然改了名字,太平军进天京的时候,是突然进城的,当时他们沿长江南下,天京城戒备森严,不是那么容易进来的,但是当时的南京人发善心,发现上游被毁的佛寺很多和尚逃亡过来,他们都收容了,最多时候南京收容的和尚多达几千人,谁知道后来太平军知道这个情况,派人假扮和尚,骗进城后,夜里打开城门,放太平军进城,他们打下南京就是这么容易,哪里有湘军这么艰难。也因为太容易,太突然,所以大部分南京人都没来得及逃出去。

    南京是一个手工业冠绝江南的城市,英国在鴉片战争之前,上流社会很喜欢江南生产的手工布料,名字就叫南京布,价格是英国机织布的十几倍。

    太平军入城之后,俘虏了数以万计的手工工匠,其中就包括江宁织造的织造工人们,他们将这些手工工匠组织起来统一管理,分为诸匠营和百工衙,基本采用军事化管理。诸匠营完全依照军制,各营以指挥统领,其总制、监军、军帅至两司马一如军队的编制;百工衙所属人数多寡不一,有百人则置一卒长,分辖四两司马,二百人则置两卒长,没有军帅、师帅、旅帅各级官员。

    理论上这些工匠,都属于太平天国的国营手工场性质,他们给太平天国生产物资,官府得给他们生活给养,但他们也断炊很久了。

    “小兄弟,你帮我问问这些匠人师傅,愿不愿意去广東投我大明,愿意的话粮食管够,每人每月还给银1两。”

    所谓军事化管理的官营手工业,说的好听,事实上就相当于奴隶,朱敬伦给饭吃,还给银子,不可能不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