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一节 遗留问题(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理,同时允许他们雇佣律师辩护。

    张千山事情做的稳妥,始终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有谋反的意图,无论是他说的话,还是做的事情,都无法证明他当时确实谋反了,说话方面,他自始至终对所有人都说,是为了保证朱家江山,他进兵广州是因为保住朱敬伦儿子的继承权,担心有逆臣谋反。

    唯一的破绽是张柔没给他写那封信,也就是说张柔并没有怀孕,而张千山假托女儿写信告诉他自己怀孕的事情。可是在审理过程中,张柔出面作证说,她确实写信了,张柔表示她当时大夫诊断自己怀孕了,所以写了这封信,结果发现是误诊。

    显然张柔做了假证词,这不是朱敬伦让她这么做的,朱敬伦恨不能让张千山这个搅屎棍子伏法,但张柔是张千山的女儿,在最关键的时候,她选择了救自己的父亲,朱敬伦又能说什么呢,这是人性,他甚至都无法以此苛责张柔。

    张千山因为朱敬伦的妃子张柔的证词被无罪释放。

    侯进的审判就更麻烦了,侯进是军方元老,还是朱敬伦的兄弟,这是外界公认的。

    朱敬伦也从没想过要杀侯进,杀了这个人影响太大,尽管这个人没什么本事,但是他身居高位,最关键的是他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朱敬伦起家时候就跟着朱敬伦的,在朱敬伦起家之前还跟朱敬伦一起打过仗,是别人眼中朱敬伦的生死弟兄。

    如果侯进被判死罪,确实能够彰显法律的权威,让大家对法律感到恐惧,连那么显赫的认为都得伏法,谁还会怀疑法律的力量呢,就好像萧朝贵杀父母立威一样,太平军士兵的纪律性比清军更强。

    可是一旦杀了侯进,外界还会把朱敬伦看作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朱敬伦必须在法律权威和自己这个皇帝的威信之间进行巧妙的周旋。

    如果是西方社会他就没有这么多烦恼了,即便是一个亲王犯罪了,该流放流放,没人会说什么,西方人连皇帝都可以流放,更别说其他了。但这是在中国,在一个人情社会,中国的皇帝也不是西方的国王能够相比的。

    东方的皇帝不但是政治领袖,还是宗教领袖,是天子,身上肩负的是政权和神权双重色彩,一旦大家认为自己的皇帝是一个冷酷无情之人,这不利于一个包容的政治氛围形成。

    所以对侯进的审判一直让朱敬伦很头痛,最后无论怎么判决,似乎他都要损失一些什么,不是法律的权威就是他个人的威望。而两者他都损失不起,不是他好面子,不想让自己的权威受损,而是他很清楚,在中国传统中,皇帝的威望对国家的稳定意义大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凡事皇帝威望高的朝代,就更稳定一些。比如宋朝,虽然皇帝的权力收到臣子的削弱,可事实上宋朝政治相当稳定。明朝皇帝的威望不足,哪怕明朝军事力量更强大,但明朝就是更混乱一些。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宋朝臣子们更认可君王,认为君王开明,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所以他们更主动,更积极,内斗更少,而明朝的臣子,国家主人翁精神少的多,当官就更是为了争夺个人利益,所以官场斗争比任何时代都更激烈,可以说明朝不是毁于农民起义,不是毁于满清入关,事实上是毁于党争。

    朱敬伦是一个骄傲的人,他的野心很大,他要将中国政治带到自古以来的最高程度,但不能一蹴而就,首先他得保证在无法突破传统的情况下,让中国政治可以达到宋代的稳定程度,所以目前他的个人威望极为重要。

    权衡之下,他最后做了一个折衷的考虑,他自始至终没有干涉司法的运行,让皇权尽可能的尊重了司法。但是对判决结果他进行了干涉。

    张千山某犯罪不成立,侯进自然也没有谋反,但跟张千山不一样,侯进最后还是被定罪了,他身上还背着克扣军饷的罪责,在大量勒索军饷的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