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九节 变化(第2/4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心理有意,又想赚钱的,加入这一行,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也有排斥的,总体来说进入这行的人很踊跃。

    结果就是短短半年时间,就有上千家小型缫丝厂成立,其中大多数甚至连蒸汽机都没用,只是采用了陈启沅后来发明的脚踏缫丝机,效率比传统缫丝机只提高了四倍。但采用蒸汽缫丝的工厂,也有三百多家,主要的障碍是很难找到懂得操作蒸汽机的机械师。

    这三百多家大工厂,有一百家都在南海县,另外一百来家在顺德县,其他分布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说缫丝产业已经开始进入蒸汽机时代了。

    不好的是,在这个行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朱敬伦主要是通过报纸得到这些信息的,他看到很多舆论抨击这些产业,认为他们夺取了普通缫丝户的生计,他们是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影响力很大。

    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教育背景,偏偏就能诞生出前卫者和保守者,陈启沅当年参观西方的机器工厂,他看到的是数十倍的效率提升和数倍的收入水平,而那些保守者看到的却是传统行业的凋零,普通丝户的生计。

    历史上,陈启沅后来的缫丝厂不得不关闭,他堂兄家的缫丝厂更是被人砸毁,当地县令也是以这一套理论,禁止陈家再开启缫丝厂,陈启沅被迫将缫丝厂迁往澳门,就是因为这些老旧的思想。

    但现在尽管舆论在谴责,可还没发生防止工人砸毁机器的事情,因为陈启沅的地位,跟历史上不一样,现在他是工部尚书,是朝廷大员,还没人敢到他家里去闹事。就好像顺德的温家等大家族办的缫丝厂就始终没遇到大的阻碍,同样的事情,不一样身份的人来做,有时候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些,朱敬伦只看,不说,他不发表他的个人态度,他任由民间自己去博弈,他认为时代的转变不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强人政治短期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后果太严重了,贻害数十年。

    真正能够让现代缫丝让全民接受,得需要时间,得让那些既得利益者自己懂得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永久的保障,官方越是保护他们,他们越是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迟早有一天他们还是会被迫害的。

    朱敬伦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新的生产革新中取得利益的人群日益变多,他们会站出来说出他们的声音,当他们的声音占据主流的时候,也就是整个国家观念转变的时候,而这种全民正面看待工业化的观念,是一个皇帝强行推动不来的结果。

    民间的利益博弈政府不应该干涉,政府需要做好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稳定的空间。所以朱敬伦觉得,政府只需要关心那些关乎国家安全的产业,比如兵工厂。

    至于民间工业,政府能不直接参与,就不要直接参与,让陈启沅这样的工业家做工部尚书,已经是朱敬伦能够接受的底线了,直接办工厂这种事情,他始终觉得不是正常的渠道,他就没见过有管办企业和国营公司成功的案例。

    但铁路这件事,却已经超出了民间的能力,他们既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有这样的资本,可铁路建设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在很多国家的工业时代,比如美国、德国甚至日本,这些后进的国家,推动他们工业化的两大动力,一个是蒸汽机的运用,另一个就是铁路的修建。具体到产业上来,很多国家工业化积累过程中,一个产业是纺织业,另一个就是铁路运输业。

    纺织业不用说,纺织品始终是一种最大的消费品,因此纺织业能够解决人口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问题,而交通运输业则完全打破了就有的地域局限,第一次造就了一个国家范围的大市场。

    铁路还直接推动了德国和美国的钢铁产业,机械制造业,这两个国家的纺织工业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最后也成为发达的工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