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二节 曾国藩南下事件(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曾国荃继续驻扎安庆,一步都不挪窝,既有对这个安排不满的意思,也是因为实力上确实不济,一时之间很难在顺流而息跟已经恢复元气的太平军交锋。

    但太平军想要绕过安庆的湘军,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两军就僵持在了长江一线。

    这就是目前北方的态势,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都是曾国藩来岭南造成的,曾国藩南下岭南,影响如此之大,他个人的行为,显然已经不再是一种私事,而成了一种政治事件了,这就是真正的重臣的威力,如龙王,行走间披风带雨一般。

    曾国荃率本部以及其他各部湘军驻扎在安庆的兵力已经到了四万人,鲍手下也扩张到了三万余,转而驻扎到了江北的瓜洲一带,跟镇江的太平军隔江相望,防止太平军过江,而其他还以江宁将军的身份,节制江北绿营、八旗诸部五万余人。

    鲍在江北,左宗棠和李鸿章两股力量都放在这里就有些拥挤了,所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江苏巡抚驻守淮阳之间,而将李鸿章北调镇压山东的捻军,给李鸿章了一个山东巡抚的身份。

    显然清廷在给湘军制造分歧之后,还继续使用政治手腕瓦解汉人军阀集团,继续抬高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地位,不但不因战败而责罚二人,继续许以高官厚禄,在政治上,慈禧和奕欣这一对叔嫂组合表现的可圈可点。

    这一切政治事件都是围绕曾国藩南下而生的,可以说在曾国藩南下事件中,得利最大的政治团体无疑是大明国,因为通过将曾国藩扣押为人质,瓦解了湘军集团对大明的威胁;而得利最大的个人,则肯定非李鸿章莫属了。

    借此机会,李鸿章陡然掌握了山东的实权,而且山东靠近京畿,显然他在清廷地方势力中的地位已经成为曾国藩之后的第二人,稳压实力更强大的曾国荃一头,也把只掌握了半个江苏的老对手左宗棠抛在了后面。

    看到曾国藩,朱敬伦随口问了下身边的人,曾国藩最近在做些什么。

    之前他对曾国藩是很关注的,但自从决定不管政事之后,他很久都没收到消息了。

    当地官员马上汇报上,曾国藩这段时间一直都在新安县,常常去洋人的教堂,礼拜日去观摩人家做礼拜,平时也常去听神父布道,听说跟好些个洋人神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他就没见什么人吗?”

    通过成功阻挡太平军在湖广一带扩张,尽管没有能够毕其功于一役,由于大明的干涉,湘军没能在两年前攻占天京,可是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态度还是认为,如果不是曾国藩横空出世的话,太平军恐怕早就灭绝了清廷,同时也灭绝了华夏人伦。

    保卫了儒道名教人伦这个大功绩,让曾国藩即使是在大明国,依然享有极为冲高的威望,因为士大夫阶层不是以一个挽救满清的名臣身份看待他,而是将他堪称了保卫华夏千年人伦利益的卫道者身份来看待。

    这种卫道者身份实在是太可怕了,放在西方那肯定是会加上一个圣徒的封号。

    因此朱敬伦始终认为,曾国藩如果有意跟大明的士大夫阶层联络的话,尽管不可能给大明带来什么颠覆性的麻烦,可让大明官府头疼一阵子还是很容易的,所以他之前才很关心曾国藩的动向,知道之前曾国藩本人十分克制,始终坚持不跟当地的文人接触,反倒是跟洋人交往密切。

    让朱敬伦不解的是,如果曾国藩跟一些洋人工程师,甚至外交官交流他都不奇怪,可偏偏曾国藩热衷于跟洋人的神父们交往,这就让朱敬伦很不理解了。

    难不成曾国藩想要信基督教不成?

    这种想法只是想一想就让人觉得滑稽。

    “他不去跟当地的文人交往,你们不妨请一请他,他或许在避嫌,官方出面让他做点文章,出不了大事。”

    朱敬伦心想,如果曾国藩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