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七节 引入种子(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完全符合上帝的教导。他们这些传教士,完全否认中国人有信仰,介绍儒教说这不是一种宗教,而对佛教这样的宗教,他们完全忽视了。

    传教士这么说当然是有原因的,中国如果不好,中国人如果拥有强烈的信仰,他们担心教廷不会在支持他们的传教事业。

    可问题是,这些人传回去的信息,为什么普通人会相信,他们会认为中国真的那么好,普通人也就罢了,连伏尔泰这样的大哲学家也跟着起哄,足以证明当时的欧洲人真的是把中国当成天堂一般的地方。

    显然中国既没有他们后来说的那么差,也没有中国热时期说的那么好,中国就是中国,不是天堂,真实存在,有穷人也有富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

    可是在明朝时候,中国人在欧洲人心中就是天堂,不是因为他们听到传教士、商人的说教,不是他们看到马可波罗的游记,欧洲人不是傻子,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是,当时欧洲能看到的,从中国带到欧洲去的物件,基本上是这三样,一种是丝绸、一种是瓷器,最后还有茶叶。

    这三种东西,在当时无一不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奢侈品,为了丝绸之路,东罗马帝国还跟波斯帝国爆过战争。

    那么当欧洲人天天看到的都是这种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也自然就会相信传教士们所说的,中国人吃着世界上最白的谷子(大米),穿着最漂亮的衣服(丝绸),吃饭、喝水都用的是精美的瓷器。

    一想到中国人过的是这样的日子,欧洲人自然觉得中国是天堂,甚至觉得中国人是高人一等的。

    所以朱敬伦才要向欧洲人介绍大明是茶叶、生丝和糖的生产国,还是用这些美好的东西来打造大明的品牌。一旦大明跟这些高价值的产品挂上钩,大明本身也就成了一种品牌,今后凡是大明的商品,往往就能享受到溢价了。

    就好像大家一听说德国制造,天然就会想到质量精良,提到中国制造,悲观反应是劣质品,山寨货,乐观一点的也只会想到廉价二字。

    其实德国产品也并不一定都精良,中国产品也不是全都山寨,但这就是品牌,是让人家一看到立马就能联想到了印象。

    朱敬伦励志在这个中国产品还没有有坏印象的时代,给大明产品打上一种高价优质的符号,从而可以用更高的溢价赚取利润。

    当然打造品牌其实很容易,如何保护这个品牌就不太容易了,中国古代的名声多么好,可清末时期还不是臭大街了。

    这些都需要工部的工作,朱敬伦的建议是,对出口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坚决不允许劣质品流出,哪怕这些劣质品价格如何低廉,也不许出现,海关可以直接销毁。哪怕为此落一个一流产品给洋人用的坏名声,也要在国际上维持好大明的这个形象。

    这是题外话,朱敬伦写的东西,可不光是介绍大明的情况,最重点的是招商引资的内容。

    这些内容让陈启沅十分的担忧。

    他看到朱敬伦告诉西方人说,大明拥有丰富的原材料,但是却没有生产工业品的技术,欢迎西方工业家到大明去开拓生产,大明不但不禁止,而且愿意给予特殊行业的企业以优惠的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

    这些享有优惠贷款的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制造,机床制造,蒸汽机和铁路机车制造,基本上都是重工业领域的产业。但是能享受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的企业,一个行业只有一个。

    这就是朱敬伦的招商引资方式,只引入种子企业。因为他很清楚,他要引入的是技术,而不是资本,这跟后世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时代的中国不缺银子,缺的是技术以及将银子转化成资本,将商业资本转化成工业资本的机制,说白了就是缺少现代工商业文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