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四十六节 争议性的人选(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美国人一向都希望能够取巧,也不会采用强硬手段,俄国人在欧洲的印象往往比较野蛮,在欧洲给人一种善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印象,但是在东方,从上次鴉片战争开始,他们反而表现出一种狐狸的性格,可这次他们自己人也有被杀的,显然不太容易保持中立。

    面对如此复杂纷乱的局面,英国人向来喜欢寻找盟友,联合甚至依赖别人的力量解决问题,但此时他们现,在东方,他们能借用的,就只有大明国的力量。除了这个势力之外,其他国家此时竟然都因为某种原因,无力干涉。

    所以威妥玛再次向大明照会,希望能够在天津教案上保持一致。

    大英帝国的邀请,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地位的象征,甲午战争钱英国跟日本签订了平等的通商条约,英国人对日本人说,这份条约对日本的意义,远胜过战胜大清国的軍队。

    可问题那是要对谁,换做一个油滑的政府,此时也会非常乐意接受英国的要求,给英国人打工,从而借助英国的力量,博取自己的利益,然后借助英国在世界体系中的霸权,维护自己得到的利益,简单来说,就是给英国打工,然后分享一点辛苦钱,后来的日本就是这么干的。

    但朱敬伦不是日本人,他没有日本人身上那种取巧的性格,没有给人做苦力的觉悟,他有中国老一辈人身上那种以我为主的自主意识,在这次事件中,他更想大明来主导。

    所以面对这次危机,大明有自己的动作。

    就在英国人找上大明的时候,大明却找上了其他人,先是跟美国公使、俄国公使磋商,希望两国能保持克制,从维护东亚稳定的大局出,尽量保持克制。对于天津生的教案,大明表示遗憾,并且愿意出面从中调停,给各国一个公平合理的交代。

    显然大明想在这次事件中扮演更大的角色,而不是甘于做大英帝国世界体系的维护者,不愿意充当英国人的马前卒和爪牙。

    俄国人的农奴制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由于在农奴制改革中,让农奴承担了太大的成本,过于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导致各地暴动不断,而贵族地主作为既得利益者,很多也对改革不太满意,加上中国实在是过于遥远,所以俄国人也没有力量,没有兴趣真正介入东方的危机。

    历史上,最后是李鸿章出面平息了这次事件,他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是说服了俄国人答应不杀人,最后只是赔钱了事,几个杀人的中国暴徒,反而被清政府给轻判了。

    因此这次俄国人也很乐意接受大明的调停。

    美国人向来不热衷于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在中国两次鴉片战争中,他们都保持了克制,他们的外交政策,向来是以利益为主,希望跟其他国家保持友好来维持利益,在外交上,他们之前喜欢跟随英法这样的强国。

    这次大明出面,并且向他们保证维护他们利益的态度后,美国人表示支持大明这个东方国家,在教案中挥积极的作用。

    至于法国人,他们的政府都即将在普鲁士的打击下倒台,之后是巴黎公社运动,他们自己把自己的事情搞清楚就得几年后来,现在法国看起来强硬,那不过是一只还没现自己早就老迈的牙齿脱落的野狗最后的狂吠。

    但大明还是跟法国人接触了,告诉法国,大明一贯的政策是维护贸易自由和地区和平,大明愿意保证法国的利益,对法国外交官和宗教人员的遇害表示遗憾,但是希望大家能在和平的前提下处理此次事件。

    法国人对此表现了不耐烦,但他们也得顾忌大明的态度,朱敬伦称作铁甲舰去了法国一趟,不是没有收获的,除了让法国接受了一份平等的关系,比如他们放弃了之前要求跟英国一样的治外法权,另外也让法国人明白了大明是东方一个强大的国家,至少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