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五十九节 普法战争红利(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种可以长途运输的原材料,储存和运输都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成本很低。

    所以织稠业从一开始,很快就发生了变化,陈启沅的织稠厂也建在简村,但是很快就发现,附近缫丝厂生产的生丝已经很难满足织稠厂对原料的要求,于是他在过去的织稠业中心佛山镇,建设了第二座分厂,同时吸引佛山作坊主开始采用机器织稠。

    陈启沅的推广当然有效果,开始有一批乡绅和商人开始采用机器织稠,开办丝绸工厂,在工部技术专家的帮助下,头一年就能够正常生产。

    但是一开始比较平稳,第一年只有十几家新工厂开工,可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资丝绸厂的乡绅、商人数量突然暴增了起来,这当然不是他们观念改变了,该改变的在慢慢改变,该保守的依然保守,乡绅们之所以突然爆发投资丝绸业的热情,主要是丝绸价格突然暴涨了一倍所致。

    这一切都是拜普法战争所赐。

    这也是运气使然,就当陈启沅在佛山推广机器织稠的时候,普法战争爆发了,法国是不是这个时代世界第一大丝绸生产国有争议,但是他们是这个时代第一大丝绸出口国毫无争议,法国产的丝绸,不但出口英国、德国,也大规模向北美、南美出口,可以说他们生产了世界上超过半数商品丝绸。

    法国在国际丝绸市场上几乎是统治级的,法国的丝绸生产跟英国的棉纺织一样,是世界级的优势产业。

    因此普法战争爆发后,尤其是当普鲁士軍队出现在法国丝织中心里昂郊外之后,国际丝绸价格瞬间就暴涨了一倍,此时大明那些已经投资的丝绸厂大获其利不说,连手工作坊都跟着红火了起来。

    历史上,上海出口的丝绸从1870年开始,连续两年增幅达8%,但江南的手工丝绸,在质量上可是受到西方人诟病的,就是因为法国丝绸产地遭到战争破坏,导致丝绸瞬间变成了一个卖方市场。

    在生丝原料来源充足,而且价格下跌的情况下,这让织稠业利润变得异常丰厚起来,连手工丝绸都开始变得抢手,机器织稠的前景就更加不用说了。

    借着这股东风,加上官府大力推动,不但给予无息贷款,还出技术人员传授生产技术,顿时点燃了一波兴建织稠厂的热情。

    中国人本就有扎堆的习惯,当发现织稠这种本来就比较熟悉的产业利润异常丰厚之后,大量资本就涌了进来,最大的一个丝绸中心,佛山的丝绸业尤其明显。

    佛山原本就是广東的丝织中心,拥有大批丝绸作坊,是广东最大的丝绸生产中心,这些作坊可不是家庭作坊,很多都是大型的手工工场,雇工超过百人的为数不少。

    这些作坊主腰缠万贯,早就完成了资本积累,而且拥有管理上百人生产的经验,长期在佛山经营丝织业,也拥有出货的渠道,不缺市场、不缺劳动力、也不缺经验和知识,再看到丝绸价格那么好,他们是最急于扩大生产的一群人。

    但是手工生产显然不可能短期内扩大规模,但是官府推广的机器织稠,一个人至少能顶好几个人,因此机器织稠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他们手下的织工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很快就能掌握机器生产技术,机器织稠虽然比不上缫丝一人顶十人,更比不上棉纺一人顶四十人的效率,但是一个人生产八个人的产量,对这些作坊主来说,也足够诱人了,于是纷纷投入其中。

    结果在这股丝绸东风中,佛山不但强化了原来的丝织中心地位,而且诶成为机器织稠业最大的产地,机器织稠工厂一年多就兴办了接近百家。

    这百家丝绸厂借着普法战争的红利,他们生产的廉价平纹绸大量出口到英国市场,盈利颇丰,对资本家来说,高盈利就是积累,积累可不是把钱存起来,那是土财主不是资本家,资本家对积累的理解,那就是尽快投入生产,扩大生产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