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六十四节 教育改革 1(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思想,在读书人口中称作正人心,通过纲纪正了读书人的心。

    现在朱敬伦打算动一动这个东西,这真是一件很有难度,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最困难的是,理学的根基,是在与统治着大明九成人口,以宗法制度维系和保护起来的乡村会中。

    之前朱敬伦所有的改革,最深入也只到达了县城一层,而且一开始只是从最容易的口岸地区入手,这种商业性质的区域,经历力量起到的作用,比乡村社会要大得多,因此改革往往局限于经济性质。

    在中国,经济往往是最好改的,因为中国人非常实际。

    但政治,就比较难改,最难改的则是基于思想的传统习俗。

    哪怕到了21世纪,中国人在思想上,依然保持了相当大的传统,有好的传统,比如讲究孝道,非常重视家庭,那时候只有中国人能够为了养活妻儿,一年到头在外工作。

    也有不好的,那就是法制观念淡薄,不善于利用法律维护权益,遇到不公的事情,不是寻求法律的支持,很多时候依然喜欢聚众私斗。出现医疗纠纷,找七大姑八大姨围攻医院,出现征地纠纷,也是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做钉子户。其实这些都可以用法律手段解决,但法律判决了,对他们不利的,他们也拒绝接受,依然是七大姑八大姨上。这都是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当然另一方面则是司法机关本身做的也不好,没有公信力。

    朱敬伦在改革中,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阻碍。从最早的开口岸,到最近的修铁路,都遇到了暴力抗拒的情况。他之前一直使用各种手段柔性化解了,现在基本上做到了能开放的口岸都开放,珠江沿线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港口。甚至连广西的梧州,也开放了贸易。铁路也持续推进下去了。

    但在教育问题上,跟传统势力的拉锯,则依然处于相持阶段。

    早在十年以前,朱敬伦还没有公开造反,当时打算开科举的时候,就遭到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抵制,当时各地的老夫子相互串联,最后甚至集体向朱敬伦进行了一次请愿。当时反对的是朱敬伦让胥吏成为正式官员身份,以及考试中加入数学内容。

    除了这两件事,已经很多年没有老夫子集体请愿了,显然修铁路等事情,在他们看来,还没有搞教育这件事重要。

    正是吸取了这个教训,朱敬伦这几年在教育上才格外的小心谨慎,始终避免跟保守势力正面对抗,一方面依靠科举来引导乡村教育,一方面在墟市上大批投入建造新式学校。

    美国教育家詹森倒是不着急,他反而对大明教育的展,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肯定大明的教育,也是肯定他这些年的工作。詹森一直坚持教育,应该保持本国的传统,在这一点上他倒是能容忍那些老夫子,可那些老夫子最不喜欢他。

    这大概是美国人的世界观使然,他们似乎想给任何事务都赋予自由的内涵,所以詹森对强制推广统一模式的教育非常反感,但这个时代正是强制教育大行其道的时代,连美国都引入了普鲁士式的教育模式。可詹森对这种方式大肆批评,认为这让美国孩子失去了很多,他很怀念过去的英式教育,一个家庭教师负责孩子方方面面的知识培养,从拉丁文到数学,一直到大学才结束教育,这种一对一的家庭教育之下,家庭教师不但能够针对孩子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而且长期在一起还能培养出感情,因此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有人情味。

    作为教育家,詹森有自己的理念没错,可是这种方式确实能培养高级人才,但是对于推广十分不利。英国人始终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最成功的,英国的大学也是后世唯一能跟美国大学相比的名校。但英式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精英教育,精英拥有非常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能够从小就接受哲学、音乐等等人文教育,最后考入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