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七十六节 决定未来的那些大事(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太远,也缺乏汉民族形成初期的周秦千年积累,罗马人时代没能够融合高卢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结果就造成欧洲各大民族林立,文化上相互抗衡,完全无法融合,于是才出现了用血统来划分的原则。

    中国没有出现民族林立的现象,但个别地区出现了一些族群认同,比如广東的客家人和广府人的不同认同,除此之外就只有边疆地区有民族区分,但边疆地区的民众,向来被中央王朝看作是化外之民。客家人可不一样,他们是官府的编户,他们是可以参与科举考试的,是能够融入权力体系之中的。

    因此客家人自己都完全没有将自己排斥在汉人群体之外,跟广府人争的,反而是谁的血统更纯正。

    这是一个很好的前提,朱敬伦要做的,不是加深客家人的本民族认同,慢慢让他们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而是让他们跟广府人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这种移风易俗的工作向来是水磨工夫,就好比汉民族融合犹太人从唐宋开始,直到明清时候才完成。朱敬伦没有那么长时间的耐心,他希望在一代人中完成。他的做法是,迁移客家人。

    当然不可能强制迁移,但是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迁移,发展茶叶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管是洋人在大明投资开辟的茶园,还是伍家等豪族开辟的茶园,他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雇佣客家人开山,因为客家人实在是一个最善于开辟荒山的民族,而且非常善于种茶,加上相比本地人更乐于接受迁移,简直是不二人选。

    茶园这几年开辟出了上千万亩,雇佣的茶工超过两百万人,其中一大半都是客家人,而广東的客家人总共才三百万人,可以说一半客家人都已经以为不费的薪水,迁到广東各地的山区种茶去了,五邑地区和潮汕地区的客家人数量大大减少。

    历史上,这么一大批客家人最后是移民到了世界各地,一百年后发展成了一个八千万人的大族群。这个时代,恐怕海外的客家族群没有那么大,但是在大明境内,他们将跟各地的人杂处在一起,朱敬伦不反对他们保持自己的族群特征,但是不希望他们因为这种特征而再次爆发什么血腥冲突。所以让他们自主的迁居,算是一个最完美的解决办法,而且还是发展茶叶产业附带进行的,一举多得。

    随着客家人越来越分散,生活压力下降,一代人之后,他们的族群认同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而是会跟当地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客家政治势力失去了依托,也就自然而然的解散了。

    但在这之前,朱敬伦还必须安抚住他们,不能让他们生产不应有的野心,也不能让他们生出不应有的危机感,否则还是会被人利用,朱敬伦的做法是,打算给自己跟张柔的儿子,将来也娶一个客家女人,至少其中一个女人必须是客家人。

    他挑中的是客家势力的代表,在军政两界都很有人脉的张宝铭,张宝铭的小女儿前年出生,朱敬伦早早就跟他定了娃娃亲。有这一层关系,如果高媛又生不出一个客家皇子的话,客家人只能选择支持张柔的儿子,也是客家人的女婿。到时候这个孩子自然会得到广府人和客家人的双重支持,会得到一个相对安稳的政治环境。

    只是委屈了一直想要孩子的高媛,朱敬伦不能给她一个儿子,但是可以多给她几个女儿,这些公主将来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用来政治联姻,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朱敬伦也很乐意他们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爱情。

    高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怀上了一个孩子,依然每天缠着朱敬伦,各种搔首弄姿的,倒是让朱敬伦很是享用了一番美丽女子的风情。

    也算是辛苦之余的一点回报了。

    这段时间实在是辛苦,因为目前遇到的这些事情,都是有可能关乎到大明国未来三十年,甚至整个东亚未来政治走向的大事。

    相比来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