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二十节 湘军下江南(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刻介入,在湘军消灭太平军之前,攻取对方防御薄弱的浙江,然后再跟清军坐下来谈谈分割领土的问题。

    可不等大明找清军谈,曾国藩反倒是给朱敬伦写了一封信,在大明待过多年的曾国藩,对朱敬伦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虽然有时候觉得朱敬伦有些沽名钓誉,但是他相信朱敬伦心里是抱着施仁政的思想的。

    于是曾国藩在信中跟朱敬伦讲仁义大道,评论自从拜上帝邪教倡乱以来,江南久经战乱,百姓十不余一,大明也是礼仪之邦,不该与这些孽障为伍。曾国藩还直言不讳的表示,或许将来明清会争天下,但那也争的也是一个有仁义道德有忠孝礼仪的天下,而不是一个仁义充塞,率兽食人,甚至人相食的天下。所以他建议跟明军联合灭发匪(太平军),曾国藩表示大清很愿意跟大明在江南划僵而治,永为友邦。

    朱敬伦很想阴曾国藩一把,比如把这封私信公开,这可是与他国妄议划分疆土啊,曾国藩的名声恐怕又会臭了,不知道这个老夫子还能不能经得起这一次打击,更阴的是,曾国藩可以回一封信,表示如果是跟曾氏划分疆土,大明非常愿意,如果是跟满清划分疆土,大明绝不答应,恐怕这封回信发出去,会彻底毁了曾国藩的。

    但曾国藩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些,他敢于冒风险给朱敬伦写信,那是把朱敬伦看作一个仁人君子,朱敬伦如果阴他一把的话,就显得太下作了。

    不过朱敬伦真的给曾国藩回了一封信,没有谈划分疆土的问题,而是表示希望湘军在作战过程中,能够少造诛戮之事,以全人命为上。

    曾国藩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他屠杀的行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怎么会做出那么令人发指的事情呢,安庆大屠杀很能说明问题。

    湘军进城后,俘虏了上万人,曾国藩让全部都杀掉,曾国荃反倒是不忍心。曾国藩去信安抚他的弟弟说,“既然出来带兵,就应该以‘杀贼’为志向,何必以多杀为悔?此‘贼’掳人杀人之多,流毒南方。所称的‘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就算周王孔圣生在今天,也绝没有不力谋诛灭的道理!既然下决心诛灭,绝没有以多杀为悔之理!”

    曾国藩的回复表达的是他的态度,那就是对太平军信仰上的不认同。以事实判断,安庆的太平军已经被包围了两年后才战败,这显然是铁杆的长毛,是不可能拉拢过来的,所以还是杀掉的好。

    还有一种说法是,曾国藩当时带兵十年,多次感叹不愿让后人再带兵,那他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彻底,也就是不能留后患,所以才斩草除根。

    无论以何种方式判断,一旦曾国藩攻占天京,那里的太平军和家属恐怕不会有好下场,要么全部战死,要么全部被屠杀。这也是为什么太平军跟清军的作战十分勇敢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没有活路。

    现在的天京人口据说已经有上百万了,因为江南的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几年的太平时光,经济恢复的相当好,南京作为首都,商贸发展很快,有一百万人生活也不是不可能,加上太平军有在各地掳掠工匠的习俗,所以整个江南的工匠,恐怕再一次集中在这里了。

    一百万工匠的损失,这是无法估量的,多少传承久远的工艺可能就此消失。因此朱敬伦怎么都不能接受湘军血洗天京的行为,所以给曾国藩写了这封信。

    但他相信以曾国藩的坚定信念,是不会被他三言两语打动的,大明必须有实质性行动。

    江南的变化很快,让明军不得不将军事行动提上了日程。

    湘军过江之后,太平天国上下马上就恐慌了起来,洪天王破天荒的将所有带兵的一等王爷召集了起来,此时太平军的王爷分为五等,李秀成等是第一等,统辖其他中小王爷。

    洪秀全将杨辅清、汪海洋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责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