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三十五节 法国的困境(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威胁,向欧洲大国出求助,说德国正在准备动对法国的战争。

    结果法国取得了外交胜利,各大国舆论普遍不支持德国,认为普法战争后,德国已经强大到了威胁欧洲平衡的地步,不应该允许德国继续削弱法国。

    在各国舆论下,俾斯麦不得不做出了妥协,命令报纸表安定人心的文章,慢慢平息德国的民间情绪。

    可是德国的民族情绪容易压制,法国人却真的不想和平,他们处心积虑打算尽快复仇,这不仅是民间舆论的问题,也是法国政治家的诉求。没有一个政治家会承担永久放弃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责任,所以法国只能与德国为敌。而且法国看到了国际舆论是支持法国的,他们更希望尽快爆战争,从而借助英俄等国的力量,夺回失地,甚至更进一步肢解德国,让欧洲大6恢复到过去的德国分裂状态,法国就能获取战略安全,并且再次站在欧洲强国的位置上。

    到了1875年,德国人又给了法国一个机会。

    英国驻德大使罗素在大使馆举行晚宴,各国大使纷纷参加。

    在宴会上,德国将军拉多维茨跟法国大使说,“如果法国处心积虑的想复仇,那就不要指望德国的政治家会等待法国积蓄力量和缔结联盟后才起攻击”。

    德国将军的不负责任之言,被法国外长德卡兹利用,将其原话印成文件,送给各国政府,以此证明德国有进攻法国的意图,试图再次引起各国对德国的警觉。

    结果英国和俄国向德国出了抗议。沙皇和英国代表各国政府,派代表去柏林,要求德国不要对法国动战争。

    俾斯麦焦头烂额,再三保证德国并没有动战争的计划,这才慢慢平息了危机,此事让俾斯麦明白,他构筑的欧洲均势已经被打破,他的外交已经失败,跟俄国的同盟根本就是一纸空文,根本就无法保护德国,所以这次危机后,俾斯麦提出了辞职,只是德皇没有批准,俾斯麦都搞不定,让德皇找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但是这场危机也让法国人明白了,德国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而列强的干涉却是虚无缥缈的,法国人不能将自己的安全寄托在英国和俄国的保护上。

    结果是法国政府的复仇声音也慢慢减弱,他们需要继续足够的力量,才能真正的复仇。而普法战争后,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煤铁资源中心,工业实力大大下降,他们需要从海外取得利益,从而弥补法国的不足。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种战略,蒙古兴起之后,不断南下打击金国,金国的应对不是强行阻击,而是同样南下,打着失之蒙古夺之南宋的战略,最后金国灭亡了。

    这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战略,看起来有十足的道理,事实上却是一种极其低劣的战略,先从精神上来讲,没有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的狠劲,是不可能让一个帝国恢复往日的荣光的。

    从事实上讲,他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手段,治标不治本,是回避矛盾,那么矛盾始终都会爆,法国衰弱的根本,是因为遭受了德国的重大打击,只有强硬的回击回去,才能重塑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但法国没有这么做,反而开始向海外扩张。

    日本后来也选择了这种缩头乌龟式战略,在列强的侵略下,他们打着从邻国朝鲜和满清身上得到弥补的计划,起初看似成功了,但却也让日本失控了,最后注定要失败。而且也让日本的国际地位始终无法成为一流。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例子,刚好与之相反。战国时期,秦国执行的是张仪的连横战略,但是后来在苏秦的运作下,东方五国合纵攻秦,以五倍的兵力进犯函谷关。在面对外交战略失败的困境下,秦国人没有选择向强敌投降,一寸土地都不肯交出来。而是选择跟五国联军血战,这种直面困境的勇气,最终成就了秦人的一统天下。

    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