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四十三节 琉球人的态度(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流年不利,边塞到处都是烽烟,尤其以江南的太平天国和西北的俄国入侵为首要威胁,国内还遭遇着饥荒的余波,江南太平军余孽还没肃清,历史上就没真正管过琉球问题,现在更不想真正管了。

    历史上,日本就是利用了满清这些弱点。

    日本外务卿井上馨甚至命令驻上海的日本总领事:“应注意宽待俄国人……暗中使清政府怀有他日若有缓急之事时,日俄将要合纵之嫌疑,诱导在伊犁问题了结之前,迅速使之答应我国的要求。”

    日本希望利用宽待俄国人制造一种日俄联盟的假象,利用俄国吓唬满清,迫使满清在琉球问题上让步。

    显然日本在外交上的巧妙,远胜过笨拙的满清朝廷。

    但日本的东方式欺诈战术,未必能瞒得过李鸿章等人的法眼,真正让清廷放弃琉球的原因,主要还是对这里不重视,不在乎。

    宗藩体系基本上就是一种面子外交,比新中国时期的面子外交还要严重,新中国时期,大量援助一些非洲穷国,至少还有一个联合国投票的政治利益,而封建皇权时代的宗藩体系外交,完全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心中那种万国来朝的虚荣感作祟。

    如果说对北方草原甚至朝鲜的外交,还有国家安全的考量,那么琉球这种海上岛国,连安全问题都不是考虑了,如果主持满清朝政的是一群迂腐的老夫子,那么满清还有可能不顾及国力帮助琉球,可现在主持外交的是李鸿章这种务实的权臣。

    李鸿章肯定不会为了虚名跟日本开战的,既然历史上跟琉球的关系就是一个面子关系,那么说放弃也就放弃了,不会觉得有任何可惜。尤其是在现在完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就更不想干涉了,通过总理衙门发两个不痛不痒的抗议一下,也就拉到了。

    因此总理衙门只是口头上不承认日本吞并琉球,实际上,完全没有作为。对于李鸿章来说,他通过虚的办法,应付一下本来就很虚的属国关系,就已经在面子上给了那些迂腐大臣一个交代,不然他连管的兴趣都没有。

    但对最直接的当事人来说,那可就是大问题了,清廷可以不管不顾,只口头表达态度,可对琉球来说,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亡国,日本警察已经控制了琉球上下,琉球国王父子甚至都被抓到了东京。

    受到明清五百年文化影响的琉球人,也有着亡国亡天下的概念和情感,很多琉球人东渡中国,前往清廷首都北亰哭诉。

    受琉球国王暗中指派的大臣,他的妹夫妹夫紫巾官向德宏等三人乘小船冒险来到中国,遭遇了风浪险些丧生后才在福健登陆,之后被大明送至北亰。

    李鸿章在琉球问题上采取了拖延战术,希望将此事留待日后解决,这跟新中国时期的很多外交失败都有些共同点,往往是不承认,留待日后,可人家已经实际控制了该地区,却根本就没考虑过国际法中的实际控制原则,当一个民族在某地持续生活了80年后,国际法上局认定该民族对该地区拥有天然的占有权。

    李鸿章不懂这些,所以想拖延,这大有一种文人士大夫推脱的毛病,那就是把难题留给后来者,至于后来者有没有能力解决,只要不是在自己手里犯的错,就根本不管不顾。

    李鸿章拖得起,琉球人拖不起,向德宏到了北京后,天天的往总理衙门跑,李鸿章是天天的躲着不见。

    中国式外交,讲究的是一个人情,一个体面。尽管没有明文条约,但是大家潜意识中还是认为,宗主国对藩属国是有保护义务的,藩属国遇难,宗主国不保护,就是不义。

    历史上唐朝派兵援助新罗,明朝出兵援助朝鲜,两次与日本开战,就是在履行这种义务。其中一次,唐太宗是有名的明君,一次万历是出名的昏君,都不约而同的履行了这种义务,到了满清却要抛弃,这让天草上国的脸面往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