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五十九节 工业革命的冲击(第1/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人说日本甲午战争之后的经济增长是拜战争赔款所赐,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直接来分析的话,甲午战争赔款主要用到了军事领域,因此军事工业的增长或许直接受益,看是甲午之后发展速度最快的并不是军工生产,而是民用领域。

    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永远不变,那就是劳动力、资本和市场,日本跟中国一样,是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国家,这点不缺,资本甲午战争体现在资本方面的,主要是日本通过赔偿建立了稳定的金本位,同时形成了一个有七百多家现代银行组成的现代金融体系,但甲午战争所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市场的变化,日本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短短几年时间,日本的棉纺织品就在中国市场上把英国货取代了,英国产品成了专门供应城市中上层消费者的高档品,而中低端则被日本企业所垄断,垄断的背后,就是日本工业化不断扩张的情况。

    大明经济发展,跟打开了满清的大市场不无关系,通过修建两条铁路,将大明的商品,一路能够送到满清内陆,而且通过救灾,确实收买了大批人心,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命是大明救的,这种潜意识中的好感,会带来方方面面刻意为之所达不到的效果。

    另外铁路通往山西之后,跟晋商的网络对接,通过晋商的网络,将商品运到西北、西南等大明国家力量渗透不到的地方,更是延伸了铁路的影响力。

    还有东北的开发,这也是一个大市场,在东北有垦不完的土地的情况下,当地百姓不可能顾及到家庭手工业,因此他们专心生产粮食、大豆等产品,分工程度比较高,各种物品的商品化程度就比较高,这是比较分工的优势,因此这里又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市场,有一千多万经济较好的农民,不断的消费大明商品,给大明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日本甲午战争之后,另一个大的变化就是投资者的心态,过去在幕府时代累积了巨额财富的特权商人、大名,在整个明治维新前期,其实是很不适应的,有的特权商人失去特权后破产了,大多数则靠着积累过日子,少有向现代工商业投资的。

    这些人其实掌握着雄厚的势力,不止是金钱方面,还有人脉方面,渠道方面和影响力方面,日本相关文献都表明,在1890年代末期,日本的旧富豪们才放开了心态,开始大胆的投资于新兴产业。

    这其实就是朱敬伦一直以来想做的扭转旧精英阶层的意识,推动大明的新贵族和容克阶层的政策。

    现在可以说已经初见成效了,在二十年持续不断的鼓励乡绅兴办工商业,主要是茶业和缫丝业,让乡绅阶层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已经出现了数以千计的工业乡绅,这样的工业乡绅,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多办了几家工厂,而在于通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打消了更多人对新兴工商业的抵触和排斥心理。

    顺德县有温家这样的名门望族带动,工业发展的就始终比南海县要好,哪怕南海县有工部尚书家族使劲推动,但在民间的推广,始终都遇到很大的阻碍,显然对旧阶层世界观的扭转上,新朝的工部尚书还比不上典型的旧式官宦人家,三代京官的温子绍家族。

    通过调查,朱敬伦发现,很多观念是转变了,但是跟本土思想相结合,出现了一些朱敬伦想都想不到的变化。

    乡绅办厂是和普遍的,但是还有一些地主乡绅是通过高价出租土地给资本家办厂,而进入这个领域的,这算是一种转变,这两种转变都还算正常,不太常规的是,有一种当地宗族乡绅建好工厂后,不自己运营的,而是直接将工厂租给资本家经营,自己收取高额租金的现象,而且还很普遍。

    比如顺德县水藤堡沙边乡的何氏家族,自己不经营缫丝业,却创办了一个建业公司,“集股承买基塘继而建筑丝厂向族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