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二十二节 瓜分南洋会议(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然的商业链覆盖地区,数以百万的华人,随着不断的向南洋经济高层攀登,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成为大明商品最大的海外市场。

    即便抛开这些经济利益,光是在南洋生存的庞大华侨,大明都不能置之不理。

    早在第一次鴉片战争之前,华人在南洋的人数估计已经有15o万人,北方饥荒之前,南洋华人达到了五百万人以上,饥荒中大明大量向哪里移民,如今南洋地区华人数量不下于八百万。

    如此庞大的海外华侨集中在这一地区,大明不可能不重视这个地区。

    现在洋人要商讨瓜分这里问题,徐荣村觉得这样的问题,已经出了单纯的外交范畴,而是跟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都有复杂关联的问题,他需要就此请示上级,上级是礼部尚书伍崇曜。

    伍崇曜也认为事态重大,柏林会议瓜分了非洲之后,其他国家就再也难以在非洲立足,如果英法等国瓜分了南洋,大明没有加入其中的话,以后也很难在南洋立足,如果打算强行挤进去,则是对所有国家的挑战。

    所以大明是必须要参加这场会议的,但相关部门的协调,不是礼部一家能决定的。

    马上找赫德,召集各部尚书商讨。

    赫德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同样深刻,组织大家讨论了一番,兵部认为南洋是西方进入中国南海的必经之地,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大明绝不能失去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虽然跟法国、越南达成了相关协议,法国和大明都在逐步撤军。可是大明却没能通过这场战争取得在南洋的立足点,兵部要求,如果召开瓜分南洋的会议,一定要为大明争取到一个立足点。

    户部认为,南洋地区华人众多,且大多数都是大明籍移民,这些移民跟国内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但有助于大明开拓南洋市场,谋取经济利益。这种联系也是当地华人自身的绝对利益所在,国家应该保护这些华人的利益。因此无论各国任何瓜分南洋,都必须保证南洋华人的合法迁移权力,任何国家不能组织华人在南洋各地以及南洋和中国之间的旅行、经商和居住的自由。

    工部对南洋丰富的矿产权力感兴趣。刑部则需要商讨南洋和大明之间的司法问题。

    林林总总汇总了上百条需要讨论的复杂问题后,赫德将其综合整理,向朱敬伦汇报。

    赫德在朱敬伦面前不不小心,尽管他始终坚持自己是大明相的立场,政治外交上,一切以大明的利益为重,但他依然很小心,因为他始终知道,皇帝并没有完全信任他,许多问题都不会直接向他表明态度,而是需要赫德自己揣测。

    赫德知道自己的权力并不是因为民意支持,而是因为皇帝的意志,而皇帝并不信任他,任用他最重要的原因,赫德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只要皇帝不再认可他的能力,他马上就会倒台。

    所以他对待皇帝,总是小心翼翼,做事严谨,准备十分充分。

    皇帝听取了赫德报告之后,大致认可赫德的南洋开放态度,赫德认为在南洋建立一个开放的商业机制,先得利的就是紧邻南洋的大明,因此大明在这一方面的利益,跟英国是一致的。

    制定一个稳定的安全机制,也能防止法国这样的国家在南洋进行军事扩张,从而给大明的安全带来影响。

    朱敬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南洋开放是对所有国家有利的,但是南洋不能向无关国家无节制的开放,一个开放的南洋,必须面对的是南洋利益的相关方,因为是这些在南洋辛苦耕耘的国家,开了南洋的利益,只有他没有权利分享南洋的利益。

    朱敬伦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南洋可以向英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以及地处南洋地区的大明、暹罗、越南和柬埔寨开放,那些什么比利时,美国之类的国家,就不要搀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