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六十二节 朝鲜东学道起义(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三十多年的朝鲜社会矛盾结合起来,终于到了爆发的边缘。

    1893年3月,东学道信徒集中在首都汉城,在王宫景福宫光化门前“伏阁上诉”,并不断举行威示活动,要求政府为其教祖崔济愚平反并承认东学道合法地位,以及驱逐在朝鲜的外国人(除中国人以外)。

    1893年4月,上万名东学道信徒在忠清道报恩郡举行大规模集会,公开揭起“斥倭洋倡义”的大旗,后来被朝鲜政府以软硬兼施的方式强制解散。

    虽然朝鲜暂时压制住了这种对日本和洋人入侵不满的民间组织行动,但一场大规模的反政府行动正在酝酿,东学党起义的大局已经无法改变了。

    朱敬伦知道,就是这场起义引发了满清和日本的战争,当然日本蓄意找借口,跟满清的战争迟早要爆发,这只是一个机会,如果没有这个引子,日本迟早还是会找借口开战,但又能推迟几年。

    因为根据大明的情报,日本人的备战还在进行中,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今年才刚刚掀起了第二轮省钱造舰运动,显然日本觉得自己的准备还是不够充足,要知道李鸿章的北洋水师看着还是很唬人的。

    李鸿章在这个历史上,依然打造了一只规模相当的北洋水师,跟历史上的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概是受到大明的刺激,北洋水师的主力舰是四艘,两艘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还有李鸿章挪用铁路借款向英国订购的两艘吨位更大的万吨铁甲舰安远和抚远。

    不得不说国家庞大有国家庞大的好处,随便挤一挤建造军舰的资金就有了,尽管满清的财政比历史上更困难,但他们没有打那场成本高昂的新疆之战,节省了上千万两军费,加上比历史上遇到的海上威胁更大,但是大明就多次进军渤海湾,给满清朝廷上下带来了巨大的海防压力,李鸿章借助这股压力,就打造了比历史上规模还要庞大的北洋水师。

    相对北洋水师,日本的舰队则变化不大,依然是以巡洋舰为主,速度比较快,火炮比较新。因为一艘铁甲舰动辄上百万的成本,让日本有些消受不起,因为满清的财政困难,日本的财政其实也很困难,由于受到大明的强势挤压,历史上原本让日本收获了大部分外汇来源的茶叶和生丝产业,始终举步维艰不成气候。

    在明治维新的大方向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财政比历史上还要紧张的条件下,日本依然能打造出一只以装甲巡洋舰为主的舰队,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这样的日本,真的有勇气跟满清开战吗?

    朱敬伦很怀疑甲午战争是否会再次爆发。

    这就是他矛盾的地方,因为他实在是判断不出这件事的好坏来,历史上这一仗,就是打醒满清士大夫迷梦的一仗,此战过后,满清文人士大夫兴办实业的风气才开始打开,这个历史上,由于大明的带动作用,满清士大夫比历史上要开明一些,鼓励创办洋务的呼声更高,但仅限于官办的洋务运动,即便是山西土财主开办的煤矿,其实也是加入了大量官股,官府派人监督的官督商办企业,虽说商办,其实那些监督在企业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中饱私囊的现象十分普遍,搞的土财主们纷纷撤资,撤不出来的,也基本上不再愿意继续增资了。

    如果不让日本打醒满清的文人和精英,即便大明统一了全国,还得在北方重新进行现代启蒙,重新推动北方人工业化的热情,那实在是费时费力,没准还要引起怨忿,带来民族分裂的危机。

    可如果让日本这个打手出面,狠狠的打击一下满清士大夫阶层的腐朽思想,在他们大受震动,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引入西方科技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