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八十节 迷局(第2/3页)  大国崛起185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种说法是,当时守卫旅顺的各路淮军c湘军人马谁也不服谁,更不会服从一个文官,所以龚照玙才选择了逃跑,这种明显洗地的说辞不足为信,作为地方自高官员,即便明知必败也守土有责,放在满清制度没有崩坏的时代,这种官员必死无疑。满清入关之初,大量投降了满清的地方文官,在各路起义军的攻击下,都不敢放弃城池,反倒到了晚期,大量逃跑的。

    追究原因,只看这个龚照玙后来的结局便知,他因为临阵脱逃,后来影响很坏,被定了一个斩首刑罚,但他手眼通天,白花花的银子砸下去,竟然没有执行,直到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他也只是被关押,而没有处斩,并且在八国联军时期被释放,回家乡病死了。

    这显然是一个背景很深的人物,而他的背景毫无疑问就是李鸿章。李鸿章如此力保他,在看看他是李鸿章举荐的营建旅顺工程的官员,这项工程中到底有多少猫腻,不难猜测。李鸿章死后给家族留下了两千万两银子是哪里来的,不就是这种人贡献的吗。

    所以从用人上来看,后来李鸿章背甲午战争的黑锅也不算冤,只是其他人也逃不开罪责罢了。

    龚照玙跑了,看看留在旅顺的军官的表现,当时在旅顺的军官,全都是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一干湘淮名将。张光前c黄仕林c姜桂题c程允和c卫汝成c赵怀业c徐邦道等诸将,这些人看不起龚照玙这种人,由总兵张光前出面召集诸将,推选出一个主帅。由资格最老的姜桂题出来承担主帅,可姜桂题目不识丁,才资平庸,诸军坐视观望c互相推诿。

    这群人推举出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好人,依然是只为自己着想,其中徐邦道算是能打的将领了,守在主阵地上,不到半日就借口军队缺粮擅自离开,从李鸿章到淮军精英,都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这场仗怎么打。其实如果能鼓起勇气,或者放下私心,淮军即便打不过日军,至少也不会将这种坚固要塞拱手让人。聂士成守凤凰岭就是例子,直到战争结束,他也没让日本人打下他的阵地,而他的軍队并不是什么精锐。

    如果李鸿章能够在旅顺放一个能压得住场面的大将,日本人别说一天了,以他们还在使用青铜大炮的水平,一年都未必打的下来,可淮军老将刘铭传等人都不在这里,听说是重病在身,湘军老将刘锦棠也在这年病逝,无将可用是一大问题。但如果李鸿章能够下达严令,整个满清还是能找出一个大人物的,别的不说,派一个高级文官去旅顺,恐怕都比让这些武将互相推诿好的多,比如派一个兵部尚书去。

    这种大方向山的指挥失当,责任应该由满清朝廷,或者说皇帝来负。

    但旅顺之战,始终有一个迷局,那就是日军为什么在旅顺搞大屠杀?

    如果说作战艰难,激怒了日军,这就是扯淡了,跟后来的日俄战争相比,这次旅顺之战几乎就没有战斗。

    还有种说法,那就是日军为了震慑满清,效法蒙古人的政策,不希望看到抵抗。还是他们在朝鲜过的太好了,一路轻松推进,到了旅顺稍微遇到一点抵抗,就不满意了。

    根据历史资料,是日本第一个进入旅顺的第一师团参谋长大寺安纯建议,使团长山地元治同意后,日军在旅顺发动了大屠杀,将旅顺城中两万多人杀尽。

    这依然是军官的自行其是,不是伊藤博文等人的手段,不是给伊藤博文洗白,而是这种明显让日本出于国际道义不利地位的行为,日本政客是不会采取的。这场战争中,日本政客一直在试图让日本扮演一个文明国家的角色,他们允许了大量欧美记者随军采访,西方人看到的是日本建设合理的野战医院,不但医治日本伤员,还收容清军伤员,救治受伤百姓。而清军则是抢劫自己的老百姓,残杀日本俘虏,很多记者都拍下了被清军砍掉四肢,切掉了蛋蛋的日本俘虏尸体。因此随着战争的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