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主政邺都百官震慑之政治新星(第2/3页)  百年繁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董必武派兵占领盐池,以盐业销售为主要经济来源。可以这么说,没有盐池,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二是运城的盐池(今山西运城哑姑泉盐池),三是巴蜀井盐(今四川自贡井盐)。这三处盐池都被敌方占据。前两处受控于西魏,后一处是南梁的地盘。这都是敌占区,要想虎口夺食,暂时是办不到的。

    高澄胸有成竹地说:“是的,只有开盐矿才是费工少,见效快的赚钱项目。”

    高欢笑了,难道儿子想一口吃成胖子,硬是要向西魏横刀夺爱,他倒要看看儿子怎么行动。

    高澄晓得父亲在考他,也是在放手指点他,就感动又激动地说:“老爸,开发盐业,我们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国内,可以放眼海外。”

    “海外?”这完全是未知世界,高欢真的懵了。

    “是呀,”高澄解释说:“我们可以拦海煮盐。”

    拦海煮盐,这绝对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向大海要盐,并非自高澄始。早在西汉时就施行,在沿海一带的盐渎(今江苏盐城市)开渠引水入塘,晒海盐。缺陷就是:晒盐完全要看老天爷的眼色,如果老天总是秋风黑脸的,晒盐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要是遇到讨厌的梅雨天,十天半个月也晒不出一袋盐。高欢当然很清楚这一点,在心里暗暗说,儿子啊,要晓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懂不懂,骨感!不要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

    自从东魏占领徐州以后,盐渎就成了三不管的灰色地带。高澄很有把握地说:“儿子去发动当地的渔民煮盐,以武装部队封锁盐区,我想,萧老头子是决不会没事找事的。”高澄把萧衍的脉把得太准了,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他还有好多精力来折腾。两国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已保持了十年,萧大爷决不会因为东魏向海寻盐而翻脸,点燃战争的火焰。

    高欢一听儿子的分析在理,仔细询问:“以你的预算,要带好多钱好多人去盐渎县呢。”

    儿子胸有成竹地说:“要钱不多,只要发给一千个渔民的安家费,这实际就是启动资金,让他们煮出了盐,政府再按价收购。另外就是围一万亩盐池及筑堤修灶的资金。在搬迁洛阳的时候我就考虑过,征求麻总经理的意见,这些钱由麻祥出,今后盐业运输也由他的物流公司负责。他说他当年打了父王您四十鞭子,这是为了报恩,他要的只占国家盐业公司百分之四的股份。麻祥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他说他也许只能帮父王这一次了。至于人,只要一个,就是崔暹,带一支卫戍部队前往。”

    这麻祥太会做生意了,不动用一分钱国库资金,能解决围海造田的事情,这还不好办吗。

    高欢闻风而动,专门组建了一支精锐的特种兵部队,带着一大批钱财,护送高澄、崔暹去徐州南下盐渎,开始了盐业专卖的营生。为防止高澄因失败而弄得名声不好听,老爸为儿子封锁消息,对外只说世子到各地视察,了解民风民意。

    围海造田,煮水晒盐,这话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却是一件顶尖的技术活。二千五百平方米的盐池,上面铺石板,用耐盐蚀的糯米浆加白矾煮成凝固剂,粘合缝。石板下面是一条条网状顺风通火的炊道。盐池里要拦多高的水位,保证在潮汐之间有限的时间里,即便是阴霾天不能晒干海水,用柴火烘烤也能煮出海盐。还要在下次潮或汐之前能装盐封袋运走。水位的高低,决定堤坝的高度,多一寸海水都不行,其余的返回大海。筑堤的工艺,要使涨潮时拦水一次,涨汐时拦水一次,早晚煮盐两次。在一千五百年前的时代,绝对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程。五百年后,北宋的范仲淹筑海坎建防波堤,就参考了高澄的工艺技术。

    一千个渔民改变了身份,每个盐工管理四口盐灶,夜晚和阴霾天必须不停地烧柴煮水,这更是个苦活路。好在已有安家费,吃用不愁,卖盐还能弄到白花花的银子,盐工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