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 攘外安内承先志(第1/4页)  百年繁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元帝拓跋嗣十八岁登上帝位,迎接他的是:外部武装势力侵略,内部各郡县发生骚乱的困难局面,这个年轻的君主面临严峻的考验。

    散居漠北草原及云中的游牧部落,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一遇天灾荒旱、瘟疫盛行时无法生存,即逃亡内地,抢劫居民。这是几千年来游牧文化向农耕文明发起挑战的根本原因。

    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不再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也不再让定居农耕的鲜卑部落重新沦落为游牧民族,明元帝决定将延续多年的“改土分流,计口授田”政策扩大化,将不适合农耕的广大云中地区游牧部落全部迁徙内地,让他们放下牧羊鞭,扛起犁铧,向汉人学习,与汉人通婚,栽桑养蚕,纺纱织布。

    这些游牧部落都是游荡狂放的粗人,男人一天不骑马就腿痛;女人就更奇怪了,一天不挤牛奶就手痒,却又在纺织机前根本就坐不住;男人女人都不习惯与泥土污水打交道。这样一来,年长的留在了内地,年轻的娃娃又跨上骡马,四处游荡,靠抢劫为生。

    而边疆地区的行政长官为了完成中央政府下达的迁徙任务,由长史逼迫居民内迁,派出军队押送。把迁徙的民众一对一对的用绳索捆绑,如同驱使犯人。这种迁徙场面,就像当年东晋的乞活军捕捉胡羯奴隶,长途贩卖的遭遇一样(见拙著《宗祧弥祸》),使得各地纷纷出现移民群众杀害押送武装部队,占领地方政府的事件。

    不仅如此,在柔然大军进犯魏国的时候,这些移民与柔然大军组成同盟军,杀害自己的同胞,成为叛徒和“鲜卑奸”。拓跋嗣刚刚上台,前方的告急文书就频频传来,年轻气盛的明无帝按捺不住,决心重拳出击,既攘外同时又安内,决不手软,还敌人以颜色,肃清国内国外不安全的因素。

    国外的敌人是可见的,国内的不安全因素却十分复杂。明元帝拓跋嗣决定展开大规模的迁徙,以充实平城京畿的人口,解决各地出现的抗争、叛乱,是为了彻底解决历史上遗留多年的痼疾。

    自董卓入驻长安,在长安西边的郿县建立了武装据点郿坞(参看拙著《芳草迷踪》)。内地汉人宗族在战乱的年代,为自保,纷纷以本宗族为纽带,筑堡造坞,建设小据点,组建自治武装力量。

    这种小城镇似的坞堡到了北魏统治时期,被称为坞壁。坞壁主有的是鲜卑的酋长,有的是汉族的大地主及战争中受封赏的各地军阀。坞壁内的居民,最多的是佃客、部曲和奴婢。

    部曲就是坞壁内部的卫戍部队,部族的保安,实际上是坞壁主的私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沿续了曹魏政权时期的军屯形式。北魏初期,有一些坞壁主、帅,率领“本部”乡族向北魏拓跋部落表示归顺,但拓跋帝王鞭长莫及的地方,坞壁主、帅则率领本部乡族向鲜卑统治者表示反抗,因而多次出现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这些本部乡族包括了属于坞壁主、帅私产的佃客、部曲和奴婢,也包括了他们所控制的地主和农民。处于剥削地位的地主和坞壁主、帅之间存在着某种封建义务,实际上是自己随心所欲地经营着未获皇权建制的“小封建”社会。

    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农民,往往是由于战乱,或者因灾祸负担了国家法定的税赋、徭役,投靠到这些坞壁主、帅的门下,把自己收获的一部分成果交给他们,寻求保护,替他们服役、当兵,成为他们的“荫户”。这些人,在政府的户口簿上没有名字,登上了坞壁主、帅的家籍,为坞壁主、帅提供财源和兵源。

    北魏从盛乐迁都平城后,这些坞壁主、帅就成了时刻威胁北魏政权安宁的导火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战火点燃。

    这天,早朝议政,明元帝拓跋嗣请八座大臣入座,商量对策。拓跋嗣说:“朕迁徙漠外百姓分田定居,是想让他们安居乐业,而边疆长官吏目不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