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太子监国继大统之孤军犯险(第1/3页)  百年繁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北魏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六月,太子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降生,宫中设宴大肆庆贺。

    道士寇谦之献上《神书》,表示他们这些知识分子聚集在拓跋焘周围,都是按照《神书》上的说法“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拓跋焘听说上天封他为“北方太平真君”,极为高兴,当即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元年。寇谦之见圣上已被道家数术迷得神魂颠倒,更进一步说:“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自盘古开天以来,从未有过。应登坛受符,以彰圣德。”

    拓跋焘遵照执行,春节一过,太武帝备法驾,亲自登坛受符篆丹书。为应对北方癸水,整个祭坛四周插满玄色的旗帜,远远望去,一片愁云惨淡,如烟波浩渺。太子拓跋晃心里很不是滋味。拓跋焘在祭坛上受篆完毕,又定下规矩,以后新帝即位,必须举行登坛受篆的仪式。

    寇谦之得到皇帝的信任,还不满足,又奏请筑造静轮宫,因静轮宫要上接天神,必须筑造得巍峨高大,不能听到鸡叫声。寇的学生,尚书崔浩也规劝太武帝,尽快修建静轮宫。拓跋焘自然是点头应允。

    静轮宫功程浩繁,花费巨大,历时一年也没修成。太子拓跋晃此时被任命监国,见寇谦之、崔浩师徒二人亦步亦趋,迷惑圣主,心里早已经产生了诛杀此二人的念头。但他刚刚受命监国,权力的利器毕竟还不到得心应手的时候,还得隐忍,寻找机会。

    和太子拓跋晃一样忌恨崔浩的还有尚书令刘吉。刘吉见皇帝越来越信任崔浩,自己随时有被取代的危险,他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刘吉此人是个大贪官,比长孙嵩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他的手法更高明更隐蔽罢了。贪官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只是手法不同而已。在历次战斗中,刘吉把缴获的战利品都充入自己的腰包,不说上缴国库,就连随同出征的下级军官都只能得到微薄的赏赐。所以,战将们对他抱有很大的怨恨情绪,都不愿为之卖命。每次战斗中临阵脱逃的,甚至投靠敌军的不少。

    勇武将军豆代田原是刘吉的部下,深知此人的作为必然酿成军中混乱。他因为征战统万城有功,在得到拓跋焘的提拔之后,悄悄将刘吉的所作所为报告了皇帝。

    拓跋焘也晓得刘吉这人不仅贪财,更加贪权,是个极具政治野心的人物。几十年来,刘吉因久典机要,他是自拓跋珪时代就跟随在皇帝身边,一路这么兢兢业业走过来的,深得皇帝宠信,因而在朝中为所欲为,在皇帝周围安插了不少亲信。皇帝也对刘吉的行为很有警惕,就多次向其敲警钟,要他收敛起自己的疯狂。

    刘吉感觉到了伴君如伴虎的危险,准备谋杀拓跋焘。另选一个亲王充当皇帝。刘吉选中了与之同样是一丘之貉的安乐王拓跋丕,两人历来的关系很好,既是利益链上贪污腐化的共犯,又是权力天秤上互为奥援的帮手。刘吉为了引诱此人,就告诉拓跋丕说,一旦自己害死了太武帝,即由拓跋丕出任皇帝。这样一蹴而就的阴谋,王爷不上当都不行。

    其实,在刘吉的计划中,拓跋丕也只不过是个过渡皇帝,最后登上王位的将是他刘吉。原来,刘吉的尚书省有个属官——尚书右丞张嵩,他家里藏有一本图谶,此人又懂一些阴阳数术,见图谶上面写有“刘氏当王”的文字,自然是大为迷惑。张嵩在一次与尚书令刘吉摆玄龙门阵的时候,就把图谶上的谶语告诉了刘吉。

    刘吉一听,自己居然还上应天命,是未来的真命天子。一时高兴,居然就信以为真。本来,以刘吉的姓氏,尽管人人都以为他是汉人,其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鲜卑人。他本不姓刘,祖上原姓独孤,因而怀疑这“刘氏”并不是影射的他。

    有此怀疑,刘吉就直言不讳地问张嵩:“刘氏应王,继国家之后,有没有标明我的姓名?”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张嵩直言相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