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六章 改革进入深水区之用人不疑(第1/3页)  百年繁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听了王肃的建议,孝文帝忍不住击掌赞叹:“爱卿所说的这些方案,朕已与李冲先生讨论过多次,只是担心这几步的步子是否迈得太大,太快,大臣中因循守旧的思想相当严重,朕害怕为此栽筋斗就难堪了,更害怕坏了改革的大事,故尔迟迟未动。听君一席话,岂止胜读十年书。朕怎么就没早认识爱卿呢,以致走了这么多的弯路。”

    皇帝见王肃与之交谈的这两天,一杯接一杯地饮茶,晓得他是为了提神醒脑及固有的饮食习惯使然,望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为了放松放松,感动而戏谑地说:“王卿真是‘漏卮’。”

    “漏卮”的意思是指没有底的杯子,也就是无底洞。从此,王肃有了个绰号叫“漏卮”。几年以后,王肃这个南方人已经习惯了北方的生活,也开始吃奶酪和羊肉了,当被北方人问及羊肉和鲫鱼、酪浆(牛奶)与茶水哪个更好时,王肃说:“羊为陆地之最,鱼为水族之珍,各有千秋。只是茶叶比不过酪浆,只能算酪浆的奴仆。”王肃的这段评价流传很广,从此茶也被称为“酪奴”。

    孝文帝一番相见恨晚的叹息后,为了表示自己对王肃的赞赏,也为了表示自己在王肃的鼓励下南伐的决心,激动地说:“朕要为王卿的到来赋诗一首。”拓跋宏的文学素养、书法/功底都有很高的造诣,太监们听说皇帝赋诗,早就准备好了文房四宝。

    孝文帝信手捻来,提笔一挥而就:“白日天光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王师逢君为前导,辉映神州同沐皓。”

    大知识分子王肃一读皇帝的诗,果然文学功底深厚,又见皇帝对自己寄于如此厚望,非常感动;一看纸上的书法艺术更是不得了,皇帝一手的魏字刚劲有力,金钩铁划,确实是书法中的精品。王肃小心翼翼地收拾好皇帝赠送的墨宝,有感而发地说:

    “刚才说到文化的凝聚力,微臣欣赏了陛下的书法艺术,深受感动,也想到了文化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而鲜卑民族要得到大中华民族的真正认同,还得彻底的摒弃结绳记事的原始符号和原始文字,研习汉文。这样的成功事迹不乏先例,比如东晋的皇帝司马睿,初到建康的时候,得不到南方知识分子的认同,被骂为‘北奴’;后来因为重用王氏大族,特别是在全国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知识分子的广泛认同,这才在南方站住了脚根。陛下的魏字出神入化,正应该在全国提倡书写魏字,让汉文化统一民众的思想。”

    王肃所说的王氏大族,其实就是自己的祖先。王肃的这番话,既肯定了王氏家族在知识分子群中的具大影响力,也不显山不露水地吹捧了皇帝的知人之明。当然,此时王肃的话一半是真诚,一半是拍马屁,把个皇帝拍得舒舒服服。不错,王肃的建议,确实是个投资少见效快的买卖,既扩大了皇帝的影响力,又加强了汉文化的凝聚力,可操作性强,皇帝何乐而不为。

    拓跋宏此时对这个汉族知识分子是真心的佩服了,别看他一介书生,王肃这人真正是个人精。有了这么好的主意,皇帝自然遵照执行。后来,在拓跋宏的大力推广下,魏字成为馆阁公文体,司法文书一律以此文字通行。所以,魏字至今还在书法艺术中占有独到的地位。

    皇帝通过几天的谈话,已经把王肃和李冲视为自己的左右手,决心对王肃委以重任。心中有了这样的决定,皇帝拉着王肃的手,两人闪动着布满血丝的双眼,来到行宫,召见百官。

    拓跋宏对文武大臣们说:“朕迁都洛阳犹如筑巢引凤,这不就引得有凤来仪,朕之得王肃,犹如汉昭烈帝之遇诸葛孔明,朕特封王卿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赐爵开阳伯。”

    听了皇帝的诏命,王肃跪伏在地,惶恐地说:“微臣前来投奔圣主,寸功未建,赐爵之位万死不敢受用。”

    在孝文帝宣诏的时候,洋洋得意的心情被大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