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章 为复兴君臣嫌隙之权奸肆虐(第1/3页)  百年繁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历经几年的动乱总算平定,孝庄帝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嘉奖有功人员之后,决心要很好地治理这个国家,使得往日的超级大国重新扮演国际宪兵的角色。

    此时的北魏,历经十年动乱,长城坍塌,田园荒芜,丁壮缺失,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要在短期内振兴大魏,成为元子攸为自己制定的终极目标。

    和所有的新君一样,平反冤假错案自然成为元子攸树立亲民形象的终南捷径。他毫不犹豫地以此为着力点,抓大案要案的平反纠错。

    第一个案子是河阴被枉杀的任城王元顺,清正廉洁的王爷死后家中除了上万卷书,别无长物。连覆盖尸体的裹尸布也没有一块,好在仆人王才达脱掉身上的长衫一分为二,这才遮掩了死者的尴尬,敛尸入棺。儿子元朗为父报仇,手刃凶手鲜于康奴,自行到官衙自首投案。

    任城王被害,河阴惨案的真正凶手是尔朱荣,河南尹府衙和洛阳府衙互相推诿,都不敢接元朗杀人一案,装聋作哑的把案件推到大理寺。大理寺同样畏惧尔朱氏的淫威,不敢公开审理,把元朗拘押狱中,一年多不敢过问。

    孝庄帝元子攸亲自审理冤狱,面对尔朱氏把持朝政的状况,一旦今后自主朝政,必须得到皇亲宗室的支持,元子攸毫不犹豫地把元朗杀人案列为第一要案审理。

    毕竟尔朱荣是凶案的真正导演,元子攸投鼠忌器,驾御大理寺亲自审讯元朗。皇帝在狱中赞扬了元顺的清正廉洁,赦免了元朗的杀人罪,并且任命元朗为武卫将军,冀州刺史,把他作为一颗钉子,安插在尔朱荣控制的北方诸州。

    第二个案子就是轰动全国的于谨案。当年元深被诬谋反,于氏成为全国通缉的谋反主犯。于谨到洛阳投案自首,灵太后亲自在朝堂上审讯于谨,此人在朝堂上为死去的元深辩诬,刀光剑影中大义凛然,使元深冤屈得以澄清。而后,于谨看透了朝政的阴暗,愤而辞职,回归林泉,耕种自娱。

    想想,这样的文武干才遗珠落于山林实在可惜,元子攸此时身边没有信得过的大臣,尤其需要这样的干才,就悄悄的派使臣去平城征召于谨入朝。

    可惜于谨对政局前途颇为担忧,对尔朱荣的架空皇帝更是看得清清楚楚,又适逢丁忧三年,就以此为借口,在家守庐,未能入仕。讬使臣捎回书信一封致皇帝,书信上面只有两行字:“大魏动乱甫定;董卓阴魂未亡。”

    元子攸见信,为干才不能入朝而遗憾。同时,既为于谨担忧,更为自己的前景担忧。

    第三个案子是李神轨案。李神轨守河桥北拒尔朱荣大兵,兵败退回洛阳,后于河阴惨案中被害。因此人是李崇的儿子,又曾是灵太后的面首,身份十分特殊,这几年来一直没有恢复名誉。孝庄帝力排众议,为其恢复名誉,由李的侄儿承袭爵位。

    第四个案子最为棘手:是肆州刺史被害案——十年动乱,实际是由此点燃的动乱烽火——原肆州刺史尉庆宾关闭肆州城门,抗拒尔朱荣兵马,尔朱荣一举攻破肆州,把肆州刺史尉庆宾抓捕到秀容川,无视朝廷尊严,居然任命其从叔尔朱羽生为肆州刺史,而后将尉庆宾杀害。

    尉庆宾的儿子尉然(字兴然)深怀杀父之仇,带着老母和两个小弟弟尉能(字兴宾)、尉仁(字兴庆)深怀杀父之仇,一家人流落肆、忻、晋、汾诸州,生活十分凄苦,沿途乞讨,直到去年才来到洛阳,租房居住。尉然辅养两个小弟弟,课子讲学,当了一名私塾先生。

    尉然蛰伏洛阳,一直怵于尔朱家族的权势,没敢申诉上告。还是元子攸亲自到洛阳城北小巷的茅草棚里,找到了这位私塾先生,御赐粟米绢帛,安抚慰问。皇帝见尉然谈吐不俗,招其入仕,放以外任。

    元子攸以为尔朱荣远在晋阳,所以放心大胆的施政。其实,皇帝的周围布满了暗探,他的行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