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7 章(第2/4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行。续报撒离喝犯同州,郭浩会合诸路,扼其奔冲。卿之一军。与两处形势相接,况卿忠义谋略,志慕古人,若出锐师邀击其中,左可图复京师,右谋援关陕。外与河北相应,此乃中兴大计。卿必已有所处,唯是机会不可不乘。付此亲札,想宜体悉。”

    最后一道御札“金人再犯东京,贼方在境,难以召卿远来面议。今遣李若虚前去,就卿商量。凡今日可以乘机御敌之事。卿可一一筹画措置,先入急递奏来。据事势,莫须重兵持守,轻兵择利。其施设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盛夏我兵所宜,至秋则彼必猖獗,机会之间,尤宜审处。遗亲札,指不多及。”

    好一句“施设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

    对于驻守在外的将领而言,这已经是朝廷最大程度的放权了。

    替皇帝送递最后一道御札的官员是岳飞以前的幕僚官,襄阳府路置司参度官李若虚。在绍兴八年,李若虚被当时的枢密副使王庶调升到枢密院。任军器监丞一职。如今高宗皇帝把他任命为钦差,也是要取信于岳飞。

    为什么高宗皇帝要任命一个让岳飞能够有足够信任度的钦差?

    原因是,这个钦差还有另外的一个使命:他需要替皇帝给岳飞捎一个口信,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口谕。

    而这个口谕的内容与白字黑字的诏书有着天壤之别。它只有九个字:“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不要随便乱搞事,把金兵给吓跑了就可以收兵。

    原来如此,之所以用了口谕,就是要保密。还要以你岳飞自己的名义撤退,别让本皇帝丢脸了!

    说句实在话,前来传递口信的人假如不是眼前的这个李若虚,岳飞还真不敢相信这个口信的真实xìng。

    整整十万野战军的出动,无论是进是退,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一不小心被敌人打个伏击,损失就大了。

    再加上,那么多人上了前线,看到金兵不打,这无论如何也不是个事。

    岳飞沉默了,低头不语。他该怎么办?

    无论他是多么的想收复失地,杀尽仇寇,可从骨子里他还是无条件服从朝廷任何命令的标准军人,那么这时他是进攻真打呢,还是虚晃一qiāng,然后撤退。

    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神经错乱的事情。

    岳飞为了大汉民族和他老赵家的江山社稷要出征抵御外侮,而他们老赵家却硬要自缚手脚,阻止他岳飞的努力。

    最让岳飞接受不了的是,皇帝用口谕来通知他这件大事。

    口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件事情在xìng质上是属于见不得光的,将来不会有任何官方的历史文件记载,所有结果都是由自己兜着。

    这件事情有些幽默了,类似于现代黑色幽默的那种。

    岳飞急了。口中虽然没有说话,但脸上却是憋得潮红,几乎连气都喘不了。

    如果真打,就是违抗君令的矫诏之罪;如果假打,就对不起整个民族。

    怎么办?

    李若虚看不下去了,他毅然对岳飞说道:“我是传旨人,矫诏之罪我来担当。你只管按正式圣旨出征,至于别的,你根本不知道。”

    必须要知道,在宋朝,欺君之罪可是重罪,要掉脑袋的。

    为了这么轻轻的一句话,李若虚所要付出的代价和勇气,一点都不弱于他的英雄弟弟李若水所曾经付出的。

    与不久前刘带领两万多八字军出兵时的悄然无声相比,岳家军的出动如同一条巨大无比的神龙,猛然腾飞于九天之上,声势浩大而且行动迅猛。

    无论是从人数还是影响力来说,岳家军和八字军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八字军的输赢,它的影响力都只是局限于几场战役;而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