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宋资格最老的大将。张俊的做派最为老派和经典;他严格执行着遥控指挥的光荣传统---留在后方做决策,打死也不上前线,而这一回,张俊就把辖区jiāo给了部下姚端,主力军队驻扎在长江南岸的建康,他本人则停留在首都临安。既可以沉醉在西湖的旖旎风光里,又能够随时和皇帝保持着近距离的接触,学习最新的政策,观察刚出现的动向,与皇帝身边的红人保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关系。
如此这般,才是一个军方高级干部所应有的工作生活风范!
那么一但金军杀来,辖区空虚怎么办?
不用急。张俊麾下有着数量庞大的“流星马斥候”群。这些流星马斥候可以迅速把最新战报传到江南,然后由他把战报组织编辑一番过后,再上报给皇帝,由高宗皇帝或者枢密院负责处理。
之后呢,如何抵挡金兵?
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当然先要召开军事会议,虚心听取朝中的专家(武将)和非专家(文官)们的意见,细致周密地制定作战计划。然后再一步步调动军队,安排好战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等等。
简单总结一下,张司令的工作特点就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细致而且踏实,让人无可挑剔。
这种做法当然会导致效率的地下。尤其是在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怎可能容许你去磨磨蹭蹭,思考再三。
但是。长期的军旅逃亡生涯让张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胜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手中要有兵,而且还要讨得皇帝和朝廷的信任。
张俊的这种做法,十几年来一帆风顺,可最近遇上了一点小麻烦:其他几支野战军的功劳太多了,尤其是岳家军的这次北伐,把女zhēn rén给揍狠了;相比之下,自己的淮西军团毫无寸进,脸上无光啊。
因为这个缘故,张司令早早就向高宗皇帝和枢密院讨要来刘和他的八字军,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场。
先岳家军一步从顺昌府撤兵回朝之后,刘凭军功荣升为淮北宣抚使判官,带着八字军驻扎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并被归列到张俊的麾下调遣虽然在内心里,刘非常看不起张俊,甚至不明白朝廷为什么任命这个胆小怕事而又贪财好色的小人来做司令官;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张俊的令箭一到,刘也不得不立马开往前线。
刘和他的两万八字军再一次孤军奋进、逆锋而上,成为阻挡金兵南侵宋朝的第一道屏障。
正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接到命令之后的仅仅两天内,他到了淮西重镇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驻兵城外。
庐州知府是刘在顺昌大捷中的最佳拍档、枢密直学士陈规,只不过,陈规刚刚病逝;而城中只留下宣抚司统制官闵师古和他那两千多名士兵,守城的擂木、滚石之类的守城器械奇缺,官吏军民四散奔逃。
庐州作为淮西第一重镇,它城墙的高度、厚度、以及保养情况等都比顺昌府要强,城防设施也更加完备,从理论上说,刘会背倚坚城,创造出比顺昌之战时更辉煌的战绩。
所以,张司令原先的想法是,让刘和他的两万八字军在庐州和完颜兀术的十三万金兵周旋死拼到底。假如刘能够再次取胜,最大的功劳还是落在他张俊的头上;如果刘败了,那也只是损失了他的一些外围的力量,影响不大,刘最起码能帮他争取一些时间。
那刘呢,他又做出怎样的一个决定?
刘在庐州城内仔细地巡视了一周,良久,叹息道:“城不足守也。”
说完之后,刘连夜整军,连同城中闵师古的部队一起南撤,一直退到巢县东南方一个名叫东关的地方,那里依山傍水,形势坚固,可以结寨自保。
刘弃城退守是有道理的。
在顺昌大捷中,刘琦取胜的基础有三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