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92 章(第2/4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无论是国家的税赋收入,国家的人口数量。又或者是国民生产总值,宋朝与契丹辽国和女真金国的比较,其差距相当于如今的美国与墨西哥之比。

    也有人用各种各样的数据来说明宋朝军队的强大,比如在西夏战场的胜利,等等;只不过,身形庞大的美国居然被弱小的墨西哥倒逼,处处挨打受气。无论怎样解释,都摆脱不了弱者的身份。

    其中的原因,就是这个可恶的“以文制武”的制度。

    也有很多人把宋朝的孱弱归咎于缺马。

    缺马当然是一个劣势,但是,这绝对不会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冷兵器的时代,没有任何一种武器或者装备能够决定胜利。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

    天朝毛太祖语录中也有这么一句:“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那么,“尊文抑武、以文制武”的这个制度,又如何导致宋军军力的孱弱呢?

    宋朝的军事体质大致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的安排,根据《宋史?职官二》中的描述:“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就这样,整个军队的指挥体系一分为三,相互制衡,也相互扯皮。

    下层的安排,根据“更戊法”的规定: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目的就是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这种安排的结果,让整个军队的掌控权归于朝廷。而不会从属于某人。

    只不过,朝廷是虚的,皇帝才没那么多功夫天天管着管那。

    谁也管不了的结果,就变成了谁也不管了。

    这种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公有制,或者可以称之为“官有制”。与天朝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人民公社”和“大锅饭”相比,非常的相似。

    “大锅饭”的结果。必然带来机构的臃肿、人员的腐败、效率的低下,等等。

    当宋朝在军事上的高投入并没有高产出,反而处处挨打、受制于人的时候,保守和退缩自然成了必然的选择。

    所以。宋朝的军力与他的经济实力是完全不相称的。

    从建康元年到绍兴十一年,时间长达整整十五年时。这在两宋时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时间段。

    在这个时间段里,皇室的力量几近于零,只能依靠社会习俗和道德的感召力来勉强维持统治。

    于是乎,南宋朝廷对于各个武将们的发展只能听之任之,只要你能够坚持与金兵作战,只要你愿意打我宋朝的旗帜就行了。

    这种放任武将军官们各自发展的结果,其实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己的事情自己才会去用心下功夫。

    从建炎元年的一穷二白,建炎四年的“巡山搜海”,到绍兴十年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只用了区区十五年时间,南宋朝廷对于女真金国的军事形势,就发生了根本xìng的逆转。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承包制”。

    在这个过程里,在南宋朝廷的各大军区之中,并不单单是岳家军一枝独秀,而是呈现出了一种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西北的吴吴磷两兄弟、湖北的岳飞、长江口的韩世忠、淮西的张俊,都先后对金兵造成重创。

    可惜的是,当形势稍稍稳定,南宋朝廷的皇帝和文官们就蠢蠢yù动,一心要恢复那个“尊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

    “承包制”只实行了十五年,就被朝廷“拨乱反正”了。

    而“拨乱反正”的结果,自然也就恢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皇帝要压制武将可以理解,众多的文人雅士来凑什么热闹?

    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

    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