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点,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个不同的样子。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外缘,都只是一面镜子,反shè出我们内在的因——生命里的许多经验。如果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有一个更高可能xìng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切的根源”这样的观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符合我们的需要,把所有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和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时候所学的,都是内心里无形的绳索,当我们重新觉察后,也可以重新再做选择,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潜能开发的第一步,而重点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是一切的根源(5)
我想当我们的内在发生改变时,我们也将会看到不同的世界,因而我们将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反应,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同时生命也将因此而改变。
当然,“觉察”并不是理论,它必须要下许多工夫,去和更宽广的世界接触。我们将会在下一章里更详细地讨论这个主题。
☆、觉察与觉醒(1)
一个觉醒的人,他的名字就叫佛
一尊迷失的佛,他的名字就叫人
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以后,接着就要踏入生命潜能之旅最重要的课题——觉察。觉察有两种形态:一是Insight,我译为“洞察”;另一种是Awareness,我译为“觉醒”。
洞察是一种顿悟、一种很客观的觉察,是一种“啊哈!”的经验。人类本质存在一种想要从所有资讯里,理解并整理出一个自己能够了解、也能积极参与的世界,然后再去说明、解释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这样的本能、这种了解与洞彻,我们称为洞察,它是属于理xìng的、头脑的、思想的。
另一种是“觉醒”,它是一种复苏。换句话说,它是我们内在、皮肤以内的世界,也是情感的、感官的、情绪的世界。例如当身体感觉有一点疲倦,你就停下来开始“洞察”,寻找可能的原因,也许是三天前感冒还没有复原,也许是这几天的工作太累了,也许是昨夜没睡好,所以现在感觉有点累。这是属于头脑层面的理解,我们就称为“洞察”。而“觉醒”则是,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在那一刹那,就全然去感觉那个“累”,与自己的“累”在一起,然后让这个“累”布满全身的每块肌ròu、每个细胞,整个人或许会垮下来,甚至连一声“我好累”都懒得说,整个人都被疲倦所席卷。这个时候你的“累”苏醒了,这就是“觉醒”,换句话说,它是伴随着情感和感觉的一种觉察。
为了让读者更明白这两者的差别,我们列举两位在自我成长和修行这条道路上知名的人物,就会更清楚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我认为释迦牟尼与济公是这两个领域最具代表xìng的人物。释迦牟尼是全然的洞察,他很客观地观照这个世界。洞察本身就是一个观照,让自己从事件中完全跳开,自己就是一个全然的观照,客观地看这个世界发生的所有事件,甚至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它是一种成熟的智慧,不带任何判断、不去分别是非、只是“如其所是”地看这个世界,看所有发生的一切。
自己本身不存在,跳开来看是洞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而觉醒则刚好相反,例如济公,他活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发生里,和自己的情感、感觉全然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无论自己内在有什么发生,都让自己成为那样的状态。所以,在一般世俗的眼光看来,济公就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