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些准备。
大概在1989年开始,那时候地处青白江的cd钢铁厂2号高炉318二期正在施工,参加修建318系统的2号高炉工程建设二期工程,我当时在五冶成钢工程指挥部工作。白天在现场上班忙着现场的那些事儿,晚上回到招待所,在寝室里,就和我同房间的另一个同伴在一起,都在复习外语。所不同的是,那个人是学过外语的,他准备考工程师。我从来就没有摸过外语的边。也不知道该怎么学。
在这个时间段里,我的小弟弟远在武汉市的华中工学院上大学,当他从我父亲那里知道,我要参加考外语。他就经常用英文给我写信。
那时候,为了能读懂我小弟弟给我的来信,迫不得已,我不得不现从新华书店买来一本新华英汉词典。借助翻着英文词典,对照小弟弟的来信,逐个单词个一个地翻译成汉字,再把这些汉字组成句子。只有这样,来信的内容才能大致可以看个明白。坚持连续三年的艰苦努力。基本上还算是初见成效。
1992年10月,干部处曾经向准备晋升职称的人员,发过一张表格,征求我们的个人意见。将来报考外语。准备考什么外语。有人动员我报考日语,还说报考日语要简单得多。还有人告诉我,报考日语,就要直奔着日语最高级别的程度去考。说是日语的级别越高,文章里的中国字就越多。日翻汉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就越简单。
可是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要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要考试了。现学日语,谈何容易啊。英语嘛,不管咋说,我还算是复习过一段时间,算是有点儿基础了。现在不敢换了,我还是填报英语吧。
1993年春节以后刚上班,五冶干部处也算是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就给我们这些要报师级职称考外语的人,每个人都发了四本英语辅导教材。并公开明确地告诉我们,将来的考试题就在这四本书里。要我们必须熟读这四本书中的所有英翻汉的文章。这一下子我就有事情做了。利用一切休息的时间,拿着书开始被那些教材上已经翻译好了的文章。
从这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出差在外,哪怕是跟着别人一块儿出去办事,在等人的时候,我反正只要一有点儿时间,我就翻出书来,一边看,一边死记硬背。
我还记得,机关里当时有一个人,他是机动处的办事员,助理工程师。他要报考工程师,同样也得考外语,当他看到我如此辛苦地背书,经常就劝我不要搞得那么紧张。
我心虚地说:“我晓得你是高六六级的,英语你是学过几年的,我可是从来摸都没有摸过,我的为零。我们两个的基础完全不同,我肯定是不敢和你老兄比啊。”
他笑着对我说:“我说你也真是的,应该好生看一看那个文件和通知,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考试的时候是可以带词典进考场的。在考场上既然可以翻词典,那你还紧张个啥。”
我大概是从小就太崇拜他了,现在只好给他敬礼,向他致敬了。诚心诚意佩服地说:“我的英语底子是一穷二白,实在差得太远,一点儿底子都没有,实在不敢和你两个相比。我的确真是服了你了。反正我能在事情不多的时候,尽量抽空多背一点儿,也应该说没有什么坏处。”
1993年三月中旬,外语考试开始了。我进入考场,拿到试卷粗略地一看,果然试题都在干部处就给我们发的四本英语辅导教材里面。
按照考试内容,我考试刚开始,还是一招一式地对照词典和试题,逐个单词c逐个单词地做英翻汉,刚做完三段以后,发觉试题和教材上的英翻汉相关段落语句实在太相像了。以后的考试题,我就凭借着自己几个月时间的死记硬背,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2500多个字符的英语试卷。
机动处要考工程师的那位助理工程师,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