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3章 大卫与歌利亚(第1/4页)  救世与救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圣经》里有些故事深入人心,当人们提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就立即联想到其中的含义。从文化的角度讲,这样的故事类似于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成语故事。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典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次战场上。古代的战场上大约有几种战斗模式,一种是个人性的挑战,这种挑战可能针对的,是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冲突和纠纷。挑战双方各自派出一位代表性的战士,胜利者决定纠纷的结果。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描述,但根据历史考证,其中想像的成分较大。古希腊的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战斗描述,历史学家一般认定这些描述中真实的成分较大。西方有决斗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到19世纪才被法律明确禁止。其实当人与人之间冲突到达无法调和的时候,决斗是一种破坏程度较低的方式。

    记得90年代台湾实现民主制度的时候,在国内看到的报道,大多都是政治家们拳脚相向。当时有点瞧不起这样的方式。然而在美国与一个台湾朋友交谈的时候,他说:“以前政治家们有恩怨,搞的是全国性的内战。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流血冲突。台湾就算把政治家们关在一个屋子里,靠拳头选出一个总统,也是一种进步。”当然,这是针对我们对民主的偏狭理解说的。真正的民主有很深的内涵,亚洲的很多国家都在学习。

    古代战场上其他的战斗方式还有家臣或家族式的卫队互决的方式,也有大规模的军队集结互决的方式。由于古代生产力较低,大规模的军队集结互决的方式中,参与者很多都是临时拿起武器的,未经战斗训练的农民。由于通讯落后,训练程度低,这类的战斗中,心理作用也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战斗的结局。

    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非利士人集结入侵以色列,以色列人迎战。双方对阵后,非利士人一方由一个叫歌利亚的战士主动提出由个人决斗性战斗方式决定战争结局。

    《撒母耳记上》17:4一7,从非利士营中出来一个讨站的人,名叫歌利亚,是迦特人(注解:可能是古希腊人的后裔,也有可能是受古希腊决斗文化影响的人),身高六肘零一虎口(注解:可能约有9英尺,应该比一般人高大很多);头戴铜盔,身穿铠甲,甲重五千舍客勒(注解:约125磅,或58公斤);腿上有铜护膝,两肩之间背负铜戟;枪杆粗如织布的机轴,铁枪头重六百客舍勒(注解:约15磅,或7公斤)。有一个拿盾牌的人在他前面走。

    这位叫歌利亚的勇士,到了我们今日,也是属于体型极其威猛的那一类。他叫阵的条款之一是如果以色列人输了,就要臣服于非利士人。当时扫罗王领导的以色列人的军队无人敢与他对阵。原因可能不是缺乏勇气,而是缺乏信心。因为如果有人相信他会输,即使他不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出去冒险而面对失败的后果。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比人的生命更重要。

    大卫此时只是一位普通的少年牧羊人,其三个哥哥在扫罗王的军中临时服役。他则是在做一些后勤的事情,有时候回家去放羊,有时候到前线去送饭。

    那次他送饭到了辎重营中,正巧以色列人列阵准备出战,歌利亚也出来叫阵。当时以色列人很害怕歌利亚。大卫看见大家害怕,却打听起若将此人除掉所得的赏赐来了。《撒母耳记上》17:26一27,大卫问站在旁边的人,说:“有人杀了这非利士人,除掉以色列人的耻辱,怎样待他呢?这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是谁呢?竟敢向永生神的军队骂阵呢?”百姓照先前的话回答他,说:“有人能杀这非利士人,必如此如此待他”(注解:前面的经文说了,扫罗王许诺要将女儿嫁给杀死歌利亚的勇士)。

    今日我们看这样的经文,很可能怀疑这样的对话是后人写的时候,特意添加的。特别是在战场上提到耶和华神。其实根据当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