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 章(第1/4页)  中国古代兵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统治的重要力量。

    大首领部族军由各亲王大臣的私兵组成,大者千余骑,小者数百人。如有征战,统归皇帝调度,由首领率领参战。

    五京乡丁亦称五京州军,是乡兵xìng质的地方武装。辽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通辽)、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中京大定府(今河北平泉)、南京幽州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由于辽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男丁15岁以上、50岁以下都入军籍,契丹本族丁壮多编入宫卫军、部族军,因此五京州军则以藩汉丁壮组成。总计共有五京州军110.73万人,分隶于各京州调遣。乡丁人数虽多,但不是军队主力,不常参加战斗,一般是随军做些后勤工作。

    属国军是归服于辽的边境外诸部落的军队。辽的属国有记载的共59国,东至高丽,西至夏、于阗、波斯等地,每当辽国有战事,这些国家往往派兵相助。

    注释:

    ①打草谷:打草谷,供给人马粮草的后勤骑兵。

    第二节 西夏兵制

    西夏是我国西北部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党项族是古羌族的一支,原在青海和四川西北部。八九世纪时移居到今甘肃、宁夏边境和陕西北部一带。党项族主要有八个部落(细封、费听、往利、颇超、野辞、房当、米擒、拓跋),其中以拓跋部最强。唐朝末年,党项族开始在今陕西西北部建立割据政权。黄巢起义bào发后,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因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拓跋部首领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北宋不承认元昊的独立,从此宋夏连年战争。西夏虽然多次取胜,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元昊被迫与宋议和,元昊表示取消帝号,接受宋的册封称夏国主,但在国内仍然称帝。公元1227年蒙古军攻占银川,西夏灭亡。

    西夏在建国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兵制。

    (1)军事领导体制

    西夏的军事领导体制一方面保留了党项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也受了北宋制度的影响。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元昊仿宋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统治机构,在中央设立中书、枢密、三司等机构。其中枢密院是最高军事统御机构。另外还设立翊卫司作为西夏统治者的统帅机构。元昊称帝后,改枢密院为经略司,翊卫司改为统军司,作为协助皇帝统帅、指挥军事的机构。地方军事指挥机构是点军司。

    (2)军队种类

    西夏军队有中央侍卫军、地方军和擒生军三种。

    中央侍卫军。西夏的中央侍卫军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御园内六班直”,二是“铁骑”,三是京城宿卫部队。“御园内六班直”是从各部落、豪强的子弟中选拔善骑shè者组成的,充当皇帝的宿卫,人数5000。这是一支质子军,以各部落、豪强的子弟在御前作“人质”,用以控制各部落首领和豪强。“铁骑”又称铁鹞子,是皇帝的亲信卫队,人数3000,由从全军中选来的骁勇之士组成,士卒和马匹皆著甲。京师宿卫部队2.5万人,装备精良,并有7万副兵(又称负赡,随军担任杂役)为之服务。军内编有pào手队,称为“泼喜”,装备有轻型抛石机旋风pào。这支部队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

    地方军。西夏将全国区分为左、右两厢,每厢又划分为六个地方军区,各区设监军司负责指挥本区军队。各监军司均仿宋制立有军号,并有固定驻地。一般常见的有翔庆军、神勇军、祥军、嘉宁军、静塞军、保泰军、和南军、朝顺军、甘肃军、西平军、镇燕军、强镇军、威福军。其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