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七章秋风横扫落叶黄(第1/3页)  抗战尖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就在西北陆航用新型凝固*彻底摧毁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时候,西野的炮兵也把暴风骤雨般的炮击转向了日军北部支队的前沿阵地。日军北部支队的前沿阵地本来是从体育会路开始,向西经过开林公司、爱国女学、油漆公司后,沿着水电路转向南,直到八字桥,呈一个锅盖状,总长2.4公里。经过这几天的激烈战斗,被国军压迫成了一条直线,日军据守着从上海法学院向西直到水电路的一条接近直线的战线,缩短为1.2公里,但是却集中了日军四个大队的兵力。

    西北野战军淞沪纵队这时候集中了195门大口径火炮,对日军北部防线的1公里正面进行了疯狂炮击。利用150毫米*炮的强大威力和战前仔细的侦察与试射,中国炮兵在前20分钟内,就摧毁了日军的炮阵地和指挥所。

    随后,从七点开始,强大的中国炮兵对日军据守的前沿阵地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炮击。所谓无微不至,就是每一米都都用炮弹翻一下的意思。由于这段战线实在比较短,而中国方面集中的重型火炮又确实比较多,光是150毫米*炮就有120门之多,平均下来,在1.2公里的正面进行弹幕射击的话,每门*炮照顾到的范围都不到十米,而一发150毫米的*炮弹绝对杀伤半径为15m,在这个范围内,即使没有弹片命中(比如战壕里),也会死于冲击波;破片杀伤半径,50m,在这个范围内,一个人体大小的面积上至少分布有一个弹片,确保杀伤。虹口北部前线的日军阵地,要么是街垒,要么是砖木结构的民居,以后者为主,这些阵地遇到150毫米*炮的轰击,都崩坍、碎片乱飞变成防守者的坟墓。一些幸运的日军,守卫在钢筋混凝土的楼房里,但是这些据点并不多,很快在中国军队的炮击中,这些据点就成了废墟中的孤岛。

    经过对日军前沿阵地有序细致的四十分钟炮击后,中国炮火开始延伸,西野淞沪纵队开始分两翼展开攻击。右翼,由刘越石上将钦点的联合作战奇才杜聿鑫上校指挥着136师811团和300机步旅特遣队混编的部队,在坦克引导下,分成九个装甲战斗群,如水银泻地般地向南推进。在左翼,136师师长董介生少将亲自坐镇在813团,督促他们像尖刀一般从虹口公园方向向南穿插,分割包围日本上海特陆北部支队与东部支队的联系,并向西南斜切,冲向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对淞沪前指以右翼为主攻方向很不满意的136师董师长给813团下了死命令,必须首先突入虹口日军司令部。

    右翼确实配备了精兵强将,杜聿鑫是西野第一个机步旅旅长,他对于步坦联合作战是很有想法的。五月份对城市攻坚战的针对性演习,更让他对于如何在城市攻坚战中使用坦克有了感性认识。他把右翼的811步兵团和300机步旅的坦克营、装甲步兵营、摩托化工兵营、山炮营及配属的一个150毫米*炮营作了重新编组。他用一个坦克排(3辆坦克)、一个装甲步兵排、一个步兵连、一个由山炮、迫击炮构成的轻型火炮支援群组成一个装甲战斗群。每三个战斗群,由一个150毫米重型*炮连提供直射火力支援,而每个150毫米*炮连则由一个配有推土机的工兵连提供道路开辟,这样沉重的*炮可以跟随步兵分队向前缓缓推进。

    这种战斗编组是经过演习证明了有很好效果的,他们按照既定的程序作战。一般是一个战斗群包打一条街区。战斗群一般会再以步兵排为单位分成三个小分队。

    以一个小分队向在上海最常见的对沿街连排楼宇的进攻为例,首先由远程的重炮群犁地,摧毁敌人设置的障碍和*,并击垮敌人依托的楼宇;当远程炮火开始延伸时,坦克出动,每辆坦克紧密跟随一个装甲步兵班进行掩护,再后面,跟进的是步兵连的两个排。远射程火炮会将坦克和步兵护送到距敌人阵地前沿200米处,再由战斗群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