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开始治沙种树,但苦于条件有限,治沙种树全靠人力又缺少技术,进展缓慢。
彼时,布和立下志愿,待他长大赚了钱,定要在家乡治沙种树,将绿洲恢复原貌,让乡邻免受“黄风”之害。
2006年,33岁的布和从城市回到家乡,与哥哥苏和c弟弟李小龙弟兄三人,承包下银肯塔拉7万亩沙海,开始治沙种树征程,一干就是12年。
坚持12年耗资1亿,造林治沙47万亩
投身沙漠植树治沙c发展生态旅游业,布和曾被同行认为是“疯子”。
7月19日,库布齐沙漠东部,布和三兄弟和父亲一起祭敖包。
从工地小工到组建工程队成立公司,上个世纪90年代,布和放弃跟随父亲学医,在城里搞基建c修楼房,赚了些钱。但让同行意外的是,十年后他会回到展旦召苏木的沙窝窝里,承包沙漠,治沙种树。
由于水资源短缺,沙漠中每一种植物虽然拥有强大的根系和顽强的生命力,但种下一棵树且让它成活下来并不容易。
布和指着路边一棵拇指粗的沙柳告诉澎湃新闻,“这已经是长了十几年的树了,沙漠里的树长的都很慢”。布和觉得在沙漠中种树就像养小孩,不能光栽树,栽完还得打井浇灌c维护看管,不能让牲口给害了。
鄂尔多斯霍洛林场小霍洛作业区场长徐广重向澎湃新闻算了一笔账,在沙漠中种一棵樟子松,得先在育苗基地培育树苗,等树苗经23年生长至80厘米高,移至沙漠中栽种进行定期浇灌管理又得3年,算上树苗成本和人工,一棵樟子松成活下来需要大概50元。按网格化种植,一亩地种28棵树,需耗费资金1500元。
“南围北挡,切片治理,以点带面”,布和三弟兄治沙初期,先通过南围北挡锁边,将沙漠通过绿化带围起来防止扩大,然后在相对适宜绿化的区域开展生态治理。同时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治沙办法,在草原和沙漠结合区域,因浇灌相对便利就种植本土乔木杨树c柳树等在适宜种植灌木的区域种植杨柴c柠条c沙柳c沙棘等灌木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区域用平茬的沙柳枝固沙后播种沙蒿等草籽。
12年下来,布和三弟兄在银肯塔拉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元,完成人工造林c设置沙柳立式沙障47万亩。绿洲不断扩大c生态逐渐转好,也给布和带来了收益,他借势将银肯塔拉打造成了一个国家4级生态旅游区,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旺季每天接待量达3000余人次。
“那些年,煤炭生意很好做,我要是不回来,不把精力耗在沙漠里,这12年会发展得很好”,布和说,但他现在感觉很满足,自己在绿洲转着走走c看看,种下的树活了不少,空气也改善了,这也是一种成就感。
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200家
像布和这样,企业参与治沙造林的案例在鄂尔多斯并不鲜见。
7月19日,工人在库布齐沙漠东部的一处樟子松育苗基地除草。
处在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地带区的鄂尔多斯,境内北有库布其沙漠,南有毛乌素沙地,东部为丘陵沟壑区,西部为波状高原硬梁区,年均降水量仅为150至350毫米,蒸发量却为2000至3000毫米,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1841万亩7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07沙化土地总面积8108万亩5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21。
值得借鉴的是,一直以来,鄂尔多斯推行多种激励机制,鼓励c引导企业c农牧民通过承包c入股c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并把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