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大字:“西凌工坊附属小学”,简称为西凌小学。
它只是一所小学而已。莫思凡也想取一个高大响亮的名字,至少叫什么大学c学院什么的,好听又挺能唬人。但立足于现实,目前而言,他能够办的,不过就是小学罢了。
有明一代,由于重文轻武的关系,朝廷对教育比较重视,虽然不乏有控制人们思想的因素,但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国民教育的整体提升。几乎每一个乡村地区都有官办的教育机构,称为社学,莫思凡就是在社学里完成了启蒙,否则以他家赤贫的状况,很难得到像样的教育。只有在后期由于要考秀才的关系,社学的教学状况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才去读了几年私塾。社学之上便是县学,逐级往上,一直到朝廷最高学府——国子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在官办教育体系之外,还有众多形式多样的私人办学,遍布城乡的私塾便是例子。而有明一代,书院兴盛,最著名的莫过于明朝中后期的东林书院。众多书院的兴盛,客观上对打破主流社会的理学思想有一定的作用。当然了,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朝廷曾多次下令禁毁书院,不过每次禁毁的时间并不长,禁令一开,新的书院便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出。
所以当“西凌小学”的招牌一挂出去,人们都以为莫秀才想办一个书院。无论建筑形式如何怪异,书院的功能想必是相通的。由于书院一般招收的是人,跟平民百姓无关,所以招牌一出,笼罩在神秘建筑身上的光环消散,乡亲们反而不再对其感兴趣了。
莫思凡不在乎别人怎样猜测,教学楼暂时还只有一个空壳,离投入使用尚需。相对来说,眼前还有一件事情更重要。
因为快过年了。
这是莫思凡来到这个时代过的第一个年,刚来的时候,他一穷二白,家无余粮,而现在,他已经拥有了很多财富,五村地面不少人因为他而过上了好日子。一个简单的例证便是,现在家家户户炒菜时都油香四溢,放在过往,谁舍得放什么油?
在过年之前半个月,莫思凡搞了一个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这是后世常见的一种做法,别管是不是形式主义,能帮到人就是好的。能力越大,责任便越重,西凌工坊生意红火,有些社会责任就得担起来。以前他穷,自己都吃不饱,那是没办法,如今他也算是个成功人士了,那么慰问一下困难群众,也是应有之义。
他将工人们组织起来,几个一组,分头给那些孤寡老人送粮食衣服,还留下一些散碎铜钱,至少能让他们过年和短期内的生活了。为了让这个活动长期化,莫思凡还提出一个结对帮扶的办法,每个工人都可以认领一个孤寡老人,费用由工坊报销,只要他们经常上门去陪伴那些老人,做些家务即可。工人们都是苦日子出身,很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他人。
当然,他现在的能力还很有限,帮不到太多的人,但五村地面是他力所能及的地方,能够做的他便去做好。
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他自己也亲身参与了进来。谢家兄弟c谢小花和莫玉兰等也都积极地参加,每日在各个村庄穿梭忙碌,看到那些孤寡老人露出来的笑脸,他们觉得这样做得很值。对那些孤寡老人来说,莫思凡的这次活动至少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这就够了。以前有谁管过他们呀。
过年的时候自然得放假。按照莫思凡制定的规定,工坊的春节假期为十八天,但工坊毕竟还得留人看家护院。除了谢家兄弟,至少还得留几个日常巡逻的工人。这种值班全凭自愿,但是从初一到初五,值班的人员可以拿到平日的三倍工钱,其他时间也可以双倍计算。这就吸引了不少人踊跃报名,以至于莫思凡还得动一点脑筋来进行筛选。
工坊放假之前,按照章程,莫思凡召开了一个股东大会。在会上,公开了工坊帐目,对工坊利润进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