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章 18.4 饱食终日无所用(第1/2页)  府学路一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山新区,党政机关,也就是工委c管委所在地,钟楼街道,原先的钟楼镇

    钟楼镇之名,源于这一带有个,曾有个叫钟楼的村庄。秀才认字认半边,这次却不能想当然,钟楼村名为钟楼,其实既无钟亦无楼,村民姓钟之故,原本也不姓钟,到了钟楼后,才姓了钟。汉字简化,或者说,汉字简化中,最为人诟病的同音字归并,造的孽,繁体没这个问题,鐘(鼓)楼,鍾楼村。

    钟楼村的历史,可以,也只能追溯到明代,并与之相始终。村子,或者村民的来历,记载不一,有说元末起义,非朱元璋一系势力,无论白莲教c红巾军c张士诚c陈友谅残余,也有说洪武四大案,空印c郭桓c胡惟庸c蓝玉涉案人员,甚至有说朱元璋乡人亲戚,这位明太祖,身世始终是个谜,出于某种目的,将其集中迁于上林省长山县,成为后来的钟楼村,无论先前什么民族c信仰c政治面目,一律改姓钟。

    有明一代,钟楼始终是个很神秘,甚至神奇的存在,小小一个村庄,不归任何一个州府,甚至上林省管辖,更不用说长山县,而是直属中央一级,内廷十二监。每年按时按量提供银两供给,说不上富贵,小康水平而已,衣食无忧,村民祖祖辈辈不种田c不做工c不入仕c不从军c不经商。不是不愿,也不是不必,而是不许,既不必,也不许。

    婚丧嫁娶亦很特别,钟楼村的女人可以外嫁,必须外嫁,嫁妆还算丰厚,没有省亲一说,轿子抬出村口,从此和钟楼没有任何关系,“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死走逃亡各安天命。男人却绝不外娶,也没有条件内部解决,到适婚年龄,集中登记,上报十二监,组织分配,赶上谁是谁,没得挑,更不退不换。而嫁过来的女人,都来自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宫女

    纵观中国封建史,明代后宫,无疑是最为庞大的,宫女数量,理论上九千,实则早已突破,多的时候超过十万,年花费数百万之巨。相关制度,朱元璋亲自制订,最大程度限制外戚势力,直接从基层选拔,每逢“采女”,举国上下鸡飞狗跳,所有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女子,一个跑不了。为避免被选中,“人情汹汹,议先期婚嫁”,赶紧找个人拉郎配,“有垂髻即笋者,有乳臭为夫者”。

    一旦入宫,从此暗无天日,真正飞黄腾达者,少之又少,也未必是好事,绝大部分沦为苦役。理论上,明代宫女没有外放制度,年老送到“安乐堂”等死,死后一把火烧成灰填入井中。

    也有例外,逢重大庆典,皇家为显恩泽,特准一定数量宫女出宫。原则上返回原籍,以上林为例,出宫前,先由内监组织体检,主要看是否经过人事,完璧者,进入世袭贵族或地方ga一guan家庭,侍妾,或者有头脸的下人,发现已破身,不问,也不敢问缘故,就便宜钟楼村的小伙子们了

    刚开始时,钟楼村人,确实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什么都不干,吃饱了混天黑,听起来挺惬意。实则“难矣哉”,出过各式各样的怪事,有发疯的,有自残的,有装神弄鬼的,还有的干脆成了盗匪。内廷也觉得,这样不太合适,调整了政策,种田c做工c从军c经商,这些依然不许,特准可以读书。读归读,只许治学,不得通过科考或其它途径入仕,没有功名,也不能担任皂隶c幕僚c师爷之类,总而言之,只读书,不做事。

    千钟粟c黄金屋c马如簇c女如玉,一般来讲,重赏之下才会有勇夫,“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而钟楼村的历史,却颠覆了这个规律,原本只是给百无聊赖找点儿事做,不想插柳成荫,说无心之失也行。

    两百年间,制度所限,钟楼虽连个秀才都没培养出来,却走出了一位又一位的博学鸿儒。逐步形成名震宇内,直至今日仍潜移默化的“钟楼学派”,亦称

    “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