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1/4页)  以和为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所说的这种“无”并不是没有,不是空无。因为道是存在的,只是人的五官感觉无法把握它,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此,道既无又有,既虚又实。可以说,“道”存在于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之间。由于道是以“大”和“无”的形态出现,所以自然之美才是无限大的美,是无形无象、无声无音、无文无言的美。这正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之美是“大美”之美,在这里美与道合一,成为“天乐”,是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说:“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由此可见,所谓“天乐”就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人以“虚静”的心态对待自然而达到相互契合、亲密无间的结果。换句话说,“天乐”是一种和谐之美。人要想享受到这种自然和谐的美,必须有一种虚静无为的心态,应该放弃一切功利yù求。作为万物之本的“道”本来就是无为的,天地自然本身也是寂寞无为的,人只有以宁静淡泊的心态来面对自然,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乐”。所以,在庄子看来,审美的意义不在于使人更有理xìng、更懂礼节、更受社会的束缚,而是应该让人摆脱社会制度的约束而重返自然,在物我两忘中,做到澄心悟道,即庄子所谓“心斋”和“坐忘”。只有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才能超出常人的感官感受,在无知无yù、无忧无虑中,体现人与道、人与自然的统一:“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审美状态,已经超越了五色、五声,直接进入无形无限的道与自然美之中,而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自然的“大美”要靠精神来体悟。“大音”道家称之为“天籁”。天籁无声,出于自然。而这种无音之音,只能在清静无为、恍惚玄妙的境界中才能体会。“大象”道家称为至美之象。超乎象外的无形之形,只显现给人的精神。中国人喜欢将道与美的这种浑然一体的状态称为“境界”。实际上,“境界”是指人类超越了一切有形有限的“有”的限制,达到一种超然自由的“无”的状态。例如,一个剑客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剑在心中,依然可以舞出气贯长虹的美感;一个乐师的最高境界是琴上无弦,弦在心中,乐在心中,以无弦之琴演奏出天籁之音;而一个尘世之人的境界在于看破名利,领悟出世的淡然和人生的有无。凡此种种都可以称之为“道”,名之以“美”。但是由于“道”是朴实无华的,它无处不在,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它是人生的道理,也是艺术的真谛,又是幸福人生的写照。那些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最为朴实的,因为它们顺应了道,合乎自然,也最为“和谐”。例如,在诗歌鉴赏中,常能感触到所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韵味。因此,无声、无形、无言的境界并非荒谬,而是人们能够体悟的“道”与“美”的完美结合。总的来说,道家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推崇自然之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关于美的“和谐说”,并坚持“以和为美”是以“自然”为美的特征。因此道家在审美上强调顺任自然、顺情适xìng、“乘物以游心”,要求人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感受自由,怡情自然。

    然而,无论是偏重社会人生的儒家“中和之美”,还是倾向自然xìng灵的道家“自然之美”,都蕴涵着“以和为美”的共同准则,并且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又充分jiāo融在中国古典艺术的殿堂中,乃至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以自然社会为基础,以和谐为中心,以修身养xìng、完善人生为价值取向,从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含蓄、虚静、空灵、内敛而又意境深邃的风格。为此,让我们去追随古人的审美智慧,体验各种艺术美的玄妙,洞悉“以和为美”的本质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