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8 章(第1/4页)  以和为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格外红艳。比如一幅水墨牡丹,在墨叶的映衬下,雍容华贵的牡丹会显得更为清新雅致。中国画墨色的变化,其目的不是简单表现画面的明暗凹凸变化,而是要将作画者的内在情感渗透于笔端、墨趣之中。这正说明中国画更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而不仅仅追求客观自然的逼真描画。

    在中国画家看来,墨的黑色包容了绚丽的自然色彩。墨之五色,胜丹青之五彩。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因此,画家们都特别重视墨的调配运用。例如,五代的花鸟画家徐熙突破工笔画的常规,运用墨色,在笔尖调墨时,就饱含了浓、淡、深、浅不同的成分,然后落笔于纸,或花或叶,一挥而就。这就使画面上的墨色呈现出浓淡干湿、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既层次清晰,又含混而朦胧。再如唐代王维的山水画以水墨“渲淡”的方法,使山与山之间,有着前后层次分明、林壑重深的效果。

    第9章 绘画之和(2)

    中国画家深谙用墨之道,他们知道,画面太枯则有燥气,太湿则无生气;墨迹没有变化,画面则僵滞死板;数块浓墨必须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又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块湿墨必以枯墨调和。可见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干湿协调。全浓全淡都会显得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需精彩而不滞,淡处需灵秀而不晦。

    在中国画中,凡成功的作品无不在用笔、用墨方面有高妙之处,在画面上体现出浓、淡、干、湿的笔墨和谐。笔墨和谐则气韵生动,笔墨总与气韵联结在一起,以至于人们总将气韵和笔墨并提。如荆浩在《笔法记》中称王维的画“笔墨宛丽,气韵清高”。荆浩还谈到了气韵与笔墨的关系,他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即运笔时要心手相应,下笔坚决、迅速,这样才能现出生气,画有了生气,也就有了神韵。“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是说用墨渲染时,要隐藏人为的痕迹,使画面自然而有韵味。可见中国画的气韵在笔墨之中,绘画时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笔法与墨法是不能分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达到笔与墨的和谐统一,气韵也自笔墨中油然而生。

    构图之和谐

    对于中国画而言,笔墨固然重要,但仅强调笔墨又是不够的。笔墨的展开,同时也是在为画面构筑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一过程也是构图设计、布局谋篇的过程。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叫法,通常称做“章法”或“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在其“六法”中则称之为“经营位置”。但不管怎么叫,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即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加以组织、安排、调和,构成一个既有个xìng又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一幅画境界的高低、气韵的有无,是否能产生和谐美的效果,构图至关重要。

    中国画的构图极具特色,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画采用了独特的透视法。所谓透视,是指在作画时,把物体准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具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因为透视的现象通常是近大远小,所以透视法也常称做“远近法”。西方传统绘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即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来观看物体,就像照相一样,摄入镜头的东西被拍下来,镜头之外的就无法表现了。因此,焦点透视是受空间限制的,同时这种方法也执著于再现其视域范围内的东西,把对象极其逼真地描摹出来,通过光线和yīn影的描绘,使对象极富立体感,就像生活中见到的一样。中国画在描绘物体时,不一定固定在一个视点上,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想象,使立足点移动,把见得到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中。这种透视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我们在中国画中经常看到大山后面的小屋,又看到小屋后面的人。如果按照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