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1 章(第1/4页)  儒家的处世之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众所周知,学习与思考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现今知识经济的时代,正确地处理学与思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上风,立于不败之地。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那些只学习而不思考的人,无法深入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义,学得越多,你的疑惑也就越多;而那些整日空想的人,没有一定知识作基础,只会越想越迷糊。由此可见,惟有做到学习与思考双管齐下,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

    读书是在学习别人的智慧,思考是在形成自己的智慧。一位传记作家曾问爱因斯坦怎样建立相对论。爱因斯坦答道:“空间、时间是什么,小学的课本就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我智力发育迟,所以比别人想得多了一些,把从书本里学到的,思考了近十年,才弄懂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正是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超越前辈,把物理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

    学与思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对矛盾。孔子很早就提出这一问题,并很好的作出解答,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与思的关系做出了辩证的解释与回答,是后世学习都普遍遵循的金科玉律。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一味的读书,而不进行有效的思考,就会被书本所累,容易形成教条主义,就会像韩愈所说得那样“生死文字间,岂异蠹书虫”,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能深解意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得就是这么回事。如果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进行有效的书本知识的积累,就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势必终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那样虚妄不实。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记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也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西方的哲人也探讨过学与思的关系,康德说过“感xìng无知xìng则盲,知xìng无感xìng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相似。可见人类具有某些认知的共xìng是可以被接受的。

    学习是进行思考的基础,思考是深入学习的手段。在你学习的旅途中,知识就好比雨水,它让你沟满塘盈;而思考就好比蜿蜒向前的山谷、溪涧、河道,它们引导你走向远方,让你跋涉千里,汇入江海。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为晓则读。”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只有进行大量的学习,积累广泛的感xìng素材,才能进行有目的的、深入的思考。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说他自己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眠,独自寻思,但无获益,还不如读书求学好。可见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和基础。《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学习是自我修养的第一步,是获得智慧和高尚品质途径,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各种社会规范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个人的智慧和自我修养才能有所进境。学是什么?学就是后人对前人知识的传承。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容许有投机取巧,需要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为更进一步的思考、知识的升华做好准备。学习知识,须先耐着xìng子,掌握基本概念、规则和方法,防止偷懒取巧。一个人有思想,也很聪明,但是没有做人的真学问,做人不踏实不厚道,这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迟早会出问题,就会殆。

    第21章 学无止境,体悟人生的永恒信仰(3)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也指出:“好仁不好说,其蔽也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