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2 章(第2/4页)  儒家的处世之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一般地讲认识和行为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地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主观的意念活动就是“行”,抹煞了知行界限,提出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论的“知行合一”说。另一些哲学家,如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朴素辩证法思想运用于认识论。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知行统一观。清朝儒学家颜元说得更明确:“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因此,在德育过程中,道德实践是高于道德说教的。所以说,要想做一个儒家的智者,必要先做一个儒家的“行”者。虽然儒家的思想博大精深,但是如果脱离行为实践这一环节,修身治国平天下都是空话。我想一个儒者,应当是一个学者,更应当是一个社会中的“能”者与智者。

    谭嗣同勇于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际行动,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理想,可以想见知行合一有时是很难做到的,有时他需要真正的勇气,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向全国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开始了。为了网罗天下英才,军机处两次拍电报催促谭嗣同火速进京。谭嗣同辞别了妻子李闰,踏上征途。途中,黄河两岸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的景象深深震动了谭嗣同,他更坚信只有变法才能救中国。谭嗣同到京后,马上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他横溢的才思和无畏的胆识备受皇上赞赏。光绪皇帝激动地授予他四品章京衔,命他在军机处供职,希望他成为中兴之臣。革新志士康有为、杨深秀、林旭、刘光第等在得月楼设宴为谭嗣同洗尘。他们烛下长谈,共谋维新大业。光绪皇帝依靠谭嗣同、康有为变法图强的决心,深深地震惊了以太后为首的封建专制势力。此时,谭嗣同、康有为等准备乘胜追击,奏请皇上开设懋勤殿,驾空昏庸老臣,实行朝钢独断。太后和荣禄也频频来往,密室共议。他们一面调动军队做好防范,一面筹划9月天津阅兵,准备到时废掉皇上。新旧两党的斗争达到白热化。在这关键时刻,光绪皇帝遭到太后的软禁。康有为、谭嗣同等了5天不见君面,只得到一道光绪设法传出来的要他们设法相救的特谕。他们当时都惊愕不已,束手无策。谭嗣同突然想到兵部侍郎袁世凯,决定孤注一掷,夜访法华寺,求助于袁世凯。看了皇上亲笔手谕,袁世凯万分震惊。他慷慨陈词发誓要效犬马之劳。但在打发下了谭嗣同后,袁世凯权衡利弊,最后,决定投靠太后,出卖了谭嗣同和维新大业。慈禧太后得到密报,连夜返回紫禁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戊戌政变,再度训政。除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外,革新志士纷纷被捕。谭嗣同谢绝了梁启超、日本友人及好友大刀王五的诚恳相救,决心以一死来惊醒黎民百姓。谭嗣同等6位维新派志士被押往菜市口刑场。谭嗣同为无力回天而感叹,为死得其所而慰藉。他们把满腔热血喷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诗句!

    那么儒家是如何具体地看待“知”和“行”的相互关系的呢?

    我们先说说荀子的“知”与“行”。荀子认为,无论是间接知识还是直接知识,无论是感xìng知识还是理xìng知识,知识的最后归宿或落脚点是人的行为,知识再广博,如果不落实到人的行为上,那也是空的或者没有用的。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圣人也。”可见,“行”是“知”的目的,“行”比“知”更为重要,一个人知识渊博,若不与道德践履相亲和,那也必然是困惑的、糊涂的。他还说:“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